黃山歸來不看嶽(一):暮色西遞
西遞始建於北宋皇祐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朝初期,至今近960餘年歷史。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300餘戶,人口1,000多。村邊有水西流,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得名「西遞」,有「桃花源裡人家」之稱。
到達聞名已久的西遞村,太陽已經偏西了,也就是說,此行將要把可能的夢留下一段在這個古舊的版畫一樣的村莊。
雨後的太陽像嵌在半空中的一瓣微紅的橘子,泛黃的陽光鍍在牌坊、屋宇和線條柔和的山巒上,「桃花源裡人家」平添了幾分神秘感。
據說,這個古老的村落呈一條船形狀,這當然要在某個高處才會收到傳說的效果。
家家戶戶富麗端莊的宅院、玲瓏剔透的花園、黑色大理石鏤刻的門框和漏窗,要向前來的人們訴說什麼呢?
建築本身就是一種表達,我們都不過是一個傾聽者,所能聽得到的是一個家族曾經的顯赫。
至於石雕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還有古里古怪的木雕,還有絢麗怪異的彩繪、壁畫,難以名狀的敬畏會油然而生,這又豈止是精緻和講究所能囊括得了的。
令人倍感驚奇的還是西遞的路。如果說建築顯示的是生活的質量,那麼,一個地方的道路則要詮釋的是那一群人的為人的質量。諸多的深巷,寬不過四五尺,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山多地少的地方,人們從不敢揮霍多餘的土地,沒有誰稍微將自家的宅院向外擴張一點點,每一個拐彎處,屋角都是弧形的,「和為貴」,徽文化的這一理念在深巷裡處處可見。
西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