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2025】9/23 二十四節氣秋分來臨!秋分習俗禁忌、養生飲食、開運妙招、秋分餐廳推薦、秋分意思全攻略

目錄
- 秋分2025 | 秋分日期
- 秋分2025 | 秋分節氣來源
- 秋分2025 | 秋分意思
- 秋分2025 | 秋分養生飲食
- 秋分2025 | 秋分湯水 - 白木耳蓮子甜湯
- 秋分2025 | 秋分湯水 - 鯽魚豆腐湯
- 秋分2025 | 秋分湯水 - 百合南瓜濃湯
- 秋分2025 | 秋分湯水 - 山藥蓮藕排骨湯
- 秋分2025 | 冰糖燉雪梨
- 秋分2025 | 柚子百合沙拉
- 秋分2025 | 清蒸秋刀魚
- 秋分2025 | 百合炒山藥
- 秋分2025 | 銀耳柚子凍
- 秋分2025 | 蓮藕百合燉雞
- 秋分2025 | 秋分習俗
- 秋分習俗 | 吃秋菜
- 秋分習俗 | 祭秋月
- 秋分習俗 | 送秋牛
- 秋分習俗 | 粘雀子嘴
- 秋分習俗 | 豎秋蛋
- 秋分習俗 | 食秋蟹
- 秋分2025 | 秋分禁忌
- 秋分禁忌 | 忌貪涼
- 秋分禁忌 | 忌盲目大補
- 秋分禁忌 | 忌大型動土、搬家
- 秋分禁忌 | 忌吃過寒食物
- 秋分2025 | 秋分餐廳
- 秋分餐廳 | 秋分 Qiūfēn Cuisine
- 秋分餐廳 | LIN Restaurant 法式板前餐廳
- 秋分餐廳 | 君尹 Brisé
- 秋分餐廳 | 饗食天堂
- 秋分餐廳 | 晶華軒
- 秋分2025 | 開運方法
- 秋分開運 | 沐秋陽
- 秋分開運 | 以食轉運
- 秋分開運 | 點燈迎財
- 秋分開運 | 按壓穴位
顯示更多
2025年秋分將於9月23日到來,按萬年曆農曆換算是農曆八月初二。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標誌著秋天過半、晝夜平分、秋意漸濃。秋分習俗眾多,如吃秋菜、祭秋月、食秋蟹等;秋分飲食也十分重要,宜潤燥養陰、清淡飲食,常用梨、百合、山藥、銀耳、秋刀魚等食材。本文將為你介紹秋分習俗禁忌、秋分養生飲食、秋分湯水、秋分意思以及秋分餐廳推薦,助你健康迎秋。

(圖/民報)
2025年的秋分落在9月23日,農曆八月初二。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通常在國曆9月22或23或24日。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從這天開始,北半球白天逐漸變短、夜晚變長,天氣會越來越涼,正式進入秋季。

(圖/freepik)
「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根據《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秋分的「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晝夜平分外,還有一層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過後,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意思是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用細土封住洞口;此時降雨量減少,天氣乾燥,河流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圖/freepik)
進入秋分,氣候開始由濕熱轉向乾燥,傳統中醫建議以「潤燥養陰、以和為主」作為養生原則,因此飲食宜多選擇水分高、滋潤且溫和的食材,避免辛辣、燥熱或過寒的食物;
梨、柚子、白木耳、山藥、秋刀魚、蓮藕、百合、銀耳(白木耳)等潤肺養陰的食材常被推薦:梨與柚子含水量高、清潤生津,適合潤燥;白木耳、銀耳與山藥具有滋陰潤肺、補脾胃的效果,百合能安神、助睡眠;秋刀魚、鯖魚等富含D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骨質與心血管健康(秋季海鮮為當令食材,但螃蟹等寒性海鮮需酌量);此外可用陳皮、枸杞、麥門冬等藥膳材料沖茶或燉煮以達潤肺、理氣、養陰之效。

(圖/下廚房)
食材:白木耳 30 克(泡發)、蓮子 30 克、紅棗 6 顆、冰糖 40 克。
做法:
- 白木耳泡軟撕小塊;蓮子去芯。
- 所有食材加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約 60 分鐘。
- 出鍋前加入冰糖融化即可。
功效:滋陰潤燥、養心安神,特別適合口乾舌燥、睡眠不安的人。

(圖/下廚房)
食材:鯽魚 1 條、豆腐 200 克、薑片 5 片、蔥花少許。
做法:
- 鯽魚去鱗去腸洗淨,煎至兩面微黃。
- 加薑片與清水煮 20 分鐘。
- 放入豆腐續煮 10 分鐘,撒蔥花即可。
功效:益氣健脾、潤肺止咳,魚湯清淡不膩,適合秋季乾燥時飲用。

(圖/下廚房)
食材:南瓜 200 克、鮮百合瓣 50 克、牛奶 200 毫升、洋蔥半顆。
做法:
- 南瓜、洋蔥切塊,蒸熟後打成泥。
- 加入牛奶與百合,小火煮 5 分鐘。
- 加鹽、胡椒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潤肺安神,南瓜富含 β-胡蘿蔔素,有助免疫調整。

(圖/愛料理)
食材:山藥 150 克、蓮藕 200 克、排骨 300 克、枸杞 10 克、薑片 3 片。
做法:
- 排骨汆燙去血水,山藥、蓮藕切塊。
- 將排骨與薑片加清水煮沸,轉小火煲 40 分鐘。
- 下山藥與蓮藕,再煮 20 分鐘。
- 加枸杞,調味即可。
功效:山藥健脾補氣、蓮藕清心涼血,兩者搭配有助調理腸胃、潤燥養陰。

(圖/愛料理)
食材:梨 2 顆、冰糖 30 克、枸杞 10 粒、蜂蜜少許(可選)。
做法:
- 梨洗淨去芯,挖空中間做成盅。
- 放入冰糖與枸杞,加少量清水。
- 上鍋隔水燉約 40 分鐘,至梨肉軟透即可。
- 稍涼後可加少許蜂蜜調味。
功效:潤肺止咳、生津潤燥,適合秋燥咽乾、口渴多飲者。

(圖/下廚房)
食材:柚子瓣 200 克、新鮮百合瓣 50 克、小黃瓜 1 條、蜂蜜檸檬汁 2 大匙。
做法:
- 柚子剝瓣去膜;小黃瓜切片。
- 百合瓣汆燙 1 分鐘後冰鎮。
- 將三者拌勻,淋上蜂蜜檸檬汁即可。
功效:清熱潤肺、助消化,亦有安神作用,適合天氣轉涼但仍需清爽飲食時食用。

(圖/愛料理)
食材:秋刀魚 2 條、蔥 2 根、薑 5 片、醬油 2 大匙、米酒 1 大匙。
做法:
- 秋刀魚去腸洗淨,劃花刀。
- 放上蔥薑絲,淋上醬油與米酒。
- 入鍋大火蒸 10 分鐘即可。
功效:秋刀魚富含 DHA、EPA,滋養腦部與心血管,適合秋季乾燥時食用以補充優質油脂。

(圖/圖品匯)
食材:新鮮百合瓣 100 克、山藥 150 克、芹菜段 50 克、枸杞少許。
做法:
- 山藥切片泡水,百合瓣拆散。
- 鍋中熱油,下芹菜段與山藥翻炒。
- 加少量清水,快熟時下百合與枸杞,翻炒 2 分鐘。
功效:山藥補氣健脾、百合潤肺安神,色彩清雅,適合秋季快炒家常菜。

(圖/愛料理)
食材:銀耳 20 克(泡發)、柚子瓣 150 克、蜂蜜少許、吉利丁片 10 克。
做法:
- 銀耳熬成濃稠膠質狀,過濾後取汁液。
- 吉利丁片泡水軟化,與銀耳湯汁混合。
- 倒入杯中,加入柚子瓣與蜂蜜,冰鎮成凍。
功效:潤肺養顏、補充膠質,結合柚子的清香,適合當作秋分後的小點心。

(圖/愛料理)
食材:蓮藕 200 克、百合 50 克、雞腿肉 300 克、薑片 3 片、米酒少許。
做法:
- 雞腿肉切塊汆燙去血水,蓮藕切片。
- 鍋中放雞肉、薑片與米酒,加水燉煮 30 分鐘。
- 下蓮藕續煮 20 分鐘,最後加入百合略煮即可。
功效:蓮藕清心養血、百合安神潤肺,搭配雞肉補中益氣,秋季滋補佳品。
「吃秋菜」是部分地區在秋分時的習俗,所謂秋菜通常是指當地野生的野莧菜,民間會將它連根拔回家,用來與魚片或肉絲一同熬湯,稱為「秋湯」。這道湯被視為能祛邪氣、保安康的佳品,象徵在季節交替時藉由清淡的秋菜去除暑濕與病氣,也寓意家宅平安,健康過秋。

(圖/攝圖網)
秋分前後古人往往會設案拜月,稱為「祭秋月」。人們擺上月餅、時令水果如柚子與石榴,焚香獻禮,以表達對天地與月神的感謝與祈求,期盼家庭團圓、風調雨順。這項祭月的傳統也為中秋賞月、拜月的習俗奠下基礎,流傳至今仍帶有濃厚的團圓與感恩氛圍。
「送秋牛」源自農耕社會的一種節氣習俗,民間會由畫師繪製「秋牛圖」,圖上描繪農夫趕牛與秋收景象,寓意提醒農人要及時耕種、準備來年的農事。入戶的人將秋牛圖送到村民家中,被視為傳遞秋訊與吉祥的象徵。接受秋牛圖者會將它貼在牆上,寓意驅邪納福、五穀豐登。
秋分時節,五穀漸熟,農田間常見麻雀聚集覓食。民間便有「粘雀子嘴」的習俗,意在防止鳥雀啄食莊稼。人們會在田邊插草人或黏貼米糊製成的小餅,象徵「封住麻雀嘴巴」,藉此表達祈望秋收順利、避免蟲鳥災害的願望,帶有濃厚的農耕智慧與趣味。
在秋分這天,因為日夜平分、陰陽均衡,傳說雞蛋最容易直立。民間便有「豎秋蛋」的遊戲,人們會在桌上嘗試讓生雞蛋立起來,若能成功,就被視為好運與吉祥的徵兆。這個習俗既有科學解釋(重心平衡與表面摩擦力),也包含節氣裡人與自然互動的童趣與祈福意味。

(圖/HMI Talk)
秋分前後是大閘蟹與河蟹最為肥美的時候,母蟹在農曆九月黃膏飽滿,公蟹則在十月蟹膏最豐。自古文人雅士便有「菊花配蟹」的雅興,常在秋分至重陽之間,邀朋聚友,配以黃酒,享受時令螃蟹。民間亦相信秋分時吃蟹,不僅應景,更象徵豐收與圓滿。不過因螃蟹性寒,多數會搭配薑茶或黃酒一同食用,以中和其寒性,既可享口福也兼顧養生。

(圖/攝圖網)
秋分過後,天氣逐漸轉涼,白天雖仍有餘熱,但早晚溫差大,若仍像夏季一樣貪圖涼快、穿著過薄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容易導致受寒,引發呼吸道疾病或加重關節痠痛。因此提醒「秋分勿貪涼」,意思是要順應氣候變化,適時添衣保暖,避免因一時涼快而損傷陽氣。

(圖/freepik)
在傳統觀念裡,立秋後就進入「進補」季節,但秋分時節屬於陰陽交替,脾胃功能相對敏感。若在此時盲目進食藥膳或過度補品,如人參、鹿茸、羊肉湯等大補之物,容易出現上火、口乾舌燥或腸胃不適。秋分宜以平補、潤燥為主,例如梨子、百合、銀耳等,忌「火上加火」,以免補過頭反而傷身。

(圖/愛料理)
秋分被視為天地氣場轉換的重要節點,民間多認為此日不宜進行動土、搬家、婚嫁等重大事務。因為節氣交替,陰陽尚未完全平衡,若此時大興土木或遷居,容易觸動不安氣場,被認為會帶來阻礙或不順。雖然現代人多持實用觀點,但仍有不少家庭會選擇避開秋分當日,另擇吉日辦理大事,以求心安。
秋分之後空氣轉乾,人們容易出現咽喉乾澀、腸胃偏弱的狀況。此時若貪食過寒的食物,例如大量冰品、西瓜或生冷蔬果,會損傷脾胃陽氣,加重腸胃不適甚至引發腹瀉。民間因此有「秋分勿多寒」的說法。秋分雖是吃螃蟹的時節,但螃蟹性寒,建議適量即可,並在食用後配合薑茶、米酒或熱湯調和,避免寒涼傷身。

(圖/Google map)
秋分怎能不來「秋分」餐廳?這家義式風格餐廳,店名就叫「秋分」,裝潢為老宅改造,氛圍舒適。菜單包含義大利麵與燉飯類,像是小卷海膽義大利麵、豬肋松露燉飯、干貝燉飯等,以海鮮、松露等秋季或豐收感食材為賣點,適合聚餐與想要秋分氣氛的人。

(圖/Google map)
LIN Restaurant 2025 年新入選米其林餐廳,主廚以秋季為靈感,嚴選超過 50 種當令食材,打造精緻法式料理。餐廳採 U 型座檯設計,環繞開放式廚房,讓賓客能近距離欣賞主廚與廚房團隊的料理過程,提供沉浸式的用餐體驗。

(圖/Google map)
位於台北的君尹 Brisé 餐廳結合當代法式料理與台灣在地食材,強調感官體驗與季節感。2025 年秋季,餐廳推出的菜單充滿秋意,例如「穗芯」以玉米、紅藜麥和南瓜子等食材呈現秋收的豐饒,「豐脂」使用豬肉抹醬、丁香與薑餅等元素,帶出秋天的溫暖感,「燼」結合菊芋、康堤乳酪與烏魚子,呈現秋季煙燻風味,而「煙霞」則以稻燻黃鰭鮪魚、魚子醬和葡萄柚等食材展現秋天的清新與煙霞。

(圖/饗食天堂)
饗食天堂自助餐廳推出秋季限定料理,今年更是雪蟹腳吃到飽活動回歸!近期全台饗食天堂推出蟹香滿滿限定菜,包含花蟹、金沙酥香蟹、軟殼蟹手捲、軟殼蟹壽司吃到飽。饗食天堂的特色是種類多且菜色更新快,很容易找到秋天味。

(圖/Google map)
晶華軒是米其林指南內推薦的粵菜餐廳,每逢秋季就會提供秋蟹宴。例如「生拆膏蟹燴麻婆豆腐」及「老香港咖哩蟹」等,是比較偏經典、重工的菜餚,讓人感受傳統與季節交織的風味。
秋分是「陰陽均衡」的節點,特別適合淨化氣場。建議早上七到九點之間到戶外曬太陽,最好是在公園、樹下或陽台等自然氣場好的地方,讓秋日陽光照射後背,有助於驅除晦氣,補充能量。不妨搭配冥想或靜坐,讓心神安定,提升自身運勢。

(圖/freepik)
秋分過後,氣候乾燥,人體易燥易疲。建議多吃潤燥食材如白木耳、梨子、蓮藕等。可以煮一道「蓮藕銀耳湯」或「百合蘋果粥」與家人共享,不只養生,更有凝聚家庭福氣、提升財運之意。食補得宜,也會讓你精神充沛、做事更順。
秋分後陽氣漸弱,家中若有陰暗角落容易聚煞。建議在家中財位(大門斜對角)或書房、辦公桌擺放小夜燈、鹽燈或LED燈,象徵點亮運勢、引光入宅。亦可擺放黃色或橘色的開運小物,如琥珀、黃水晶,有助強化財運與人緣,提升整體氣場。
秋分時節氣候漸涼乾燥,容易引起口乾、喉燥、皮膚乾癢、疲倦或失眠等不適。中醫認為,透過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達到潤燥、安神、補氣並提升自覺能量的作用。常用的穴位包括太溪穴(位於內踝後方凹陷處,有助補腎養陰)、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上約兩指寬處,有助安神、舒緩心悸與胸悶)、太白穴(位於足大拇趾根部凹陷處,有助健脾養胃、理氣化濕)。日常可用指腹輕按或揉捏,每穴約 1–2 分鐘,搭配規律呼吸,有助提升自覺能量、改善秋燥帶來的不適,並兼顧身心放鬆。
人氣旅遊部落格
熱門 Trip Moments
熱門景點
熱門排行榜
熱門目的地
熱門目的地推薦景點














of the year 2024



網站營運商:Trip.com Travel Singapore Pte.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