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6/5
匿名用戶天梯山石窟目前能参觀的只有13窟,其他庫里的彩塑和壁畫都轉移到博物館了,但是13窟非常值得親臨参觀,很震撼。水庫的風景也很美,波波光粼粼
- 4.5/5
M29***51武威文廟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崇文街172號,始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四年後建成,由兵部右侍郎徐晞主持,總佔地面積30096平方米。文廟由三部分組成,東為文昌宮,中為文廟,西為儒學院。整個建築佈局對稱,結構嚴謹,是一組造型雄偉的宮闕式建築群,被謄為“隴右學宮之冠”,是西北地區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屬全國三大孔廟之一。 武威文廟是祭祀孔子的聖地,也是傳承和弘揚儒家文化的重要場所。每逢重大節日,文廟內都會舉行盛大的祭孔儀式,身著漢服的學子們正衣冠、誦經典,向至聖先師孔子行禮,古老的儀式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讓人們深刻領略到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內涵。
- 4.5/5
M29***51涼州白塔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西藏歸屬的見證:1247年,蒙古皇子闊端與西藏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在白塔寺舉行涼州會談,達成西藏歸順蒙古汗國的協議,結束了西藏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標誌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促進民族團結:會談避免了戰爭,使蒙藏兩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成為主流,為後來元朝及歷代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奠定了基礎。 藏傳佛教傳播中心:白塔寺是元代涼州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薩迦班智達在此講經佈道,促進了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成為蒙藏漢等多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 多元文化融合: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涼州白塔寺見證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中原文化與藏傳佛教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體現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特徵。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白塔寺內的“涼州會談”舊址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場所。
- 4.2/5
匿名用戶雷台漢墓非常非常棒,只是10月份天空不作美,陰天+大風,城樓上的琉璃瓦不明顯,加上天氣寒冷,不適合在城樓上久待,晚霞沒有遇見,相當遺憾。
- 4.8/5
M29***51武威鳩摩羅什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北大街53號,始建於東晉後涼時期(公元386年至403年),是中國佛經大翻譯家鳩摩羅什初入內地時駐錫弘法17年的地方,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鳩摩羅什寺是為紀念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弘揚佛法、翻譯經典的功績而建,是研究五涼文化、漢傳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貴遺存。 鳩摩羅什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佛經翻譯、佛教傳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他開創了佛經意譯的先河,注重傳達佛經的實質含義,而非逐字翻譯,使譯文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在翻譯過程中,他引入了許多梵文詞彙,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庫,如“菩薩”“慈悲”“因緣”“解脫”“語錄““世界”“彼岸”等,至今仍在使用。他將佛教教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使者,他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文化交流,使佛教文化得以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傳播。他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佛教人才,如道生、僧叡、道融、僧肇等,他們後來都成為佛教宗派的開山鼻祖,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4.2/5
M29***51河西都會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和休閑娛樂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體。武威古稱涼州,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歷史上曾是河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見證了多個朝代的更迭和繁榮。 河西都會景區於2018年10月開建,歷時四年余,在“馬踏飛燕”出土地——原國家級4A景區雷台漢墓基礎上打造,總投資58.03億元1。 總體布局:景區總體布局可簡要概括為“12333N”,具體是一個核心、兩個配套、三大場館、三大節點、三大主題街區以及一系列特色亮點。 河西都會景區集遺址保護、旅遊觀光、文化展示、休閑娛樂、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等於一體,是省公航旅集團與武威市政府攜手共建的我省最大的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1。對於充分挖掘武威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武威“中國旅遊標誌之都”、創建絲綢之路城市新地標、助推我省文旅產業發展和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天梯山石窟首場雪,仙境美照洗版冬日朋友圈 | 2025 年 12 月-2026 年 1 月
武威的遊賞秋景好去處第 1 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