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
位置
事件狀態
熱門程度
開始時間
《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 |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24年12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本特展精選自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博士慷慨捐贈的萬餘件偶戲文物,包括戲偶、戲台、道具、劇本與面具等,展現偶戲文物乘載的多元文化,並由此帶領觀眾探索不同文化的相同之處,促進大眾理解與交流。
立即購買
《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5年3月13日–8月31日 (UTC+8)
台北
展覽精選院藏古籍、器物、繪畫等不同類型文物,藉由這些文物上面的圖像,讓文物自身透過醫療、宗教、文化、法律等不同層麵,重新展示與演繹身體。展覽一共分為「身體透視」、「身體操練」、「身體變異」以及「身體規戒」四個單元,探索醫學、法醫、佛道兩教等不同文化脈絡的身體觀,並展現武術、房中、祕戲、舞蹈、體育、導引等身體操練手段。同時,本展覽亦關注人面獸身、獸麵人身與殘疾的身體,以及政治、禮教、刑罰對身體的束縛,呈現過去對身體的各種描繪與表述方式。
立即購買
《AIR Taipei 搭。不搭嗎?》台北藝術進駐計畫展覽 | 寶藏岩國際藝術村
2024年8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特展「AIR Taipei」聚焦於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的歷史脈絡,並透過三個展間的空間分隔,將敘事軸線拆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區段,依序鋪展其發展軌跡,帶著各位認識藝術與城市的關係。。你以為「AIR Taipei」是航空公司嗎?其實不然! 「AIR Taipei」全名為「Artist-in-Residence Taipei」,即「台北藝術進駐計畫」,是為台北市政府文化政策的一環。 2004年,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接管台北國際藝術村,並依據相關作業要點推動藝術家交流。 2010年,藝術村營運部正式推動「台北藝術進駐計畫」,企圖透過藝術進駐活絡城市空間,創造嶄新的城市氣息。 本展覽聚焦於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的歷史脈絡,並透過三個展間的空間分隔,將敘事軸線拆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區段,依序鋪展其發展軌跡,帶著各位認識藝術與城市的關係。如13號,代表「過去」,以政策發展為主調呈現,輔以藝術進駐的機制說明。 11號展間標誌了台北藝術進駐的「現在」,將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工作室的樣貌,揭開歷年來台北藝術進駐的現場。 9號展間則關乎「未來」,以多項互動性裝置邀請觀眾共同想像台北藝術進駐的未來可能。 不同展間依著各自所代表的歷史區間進行敘事,同時延續展名的趣味性,企圖與觀眾對話。引領觀眾從文化政策的角度觀看城市的變動,重新詮釋生活與藝術的關係。 歡迎搭乘AIR Taipei,請系妥安全帶,台北藝術進駐的旅程即將開始!
《安全室》展覽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年5月24日–9月7日 (UTC+8)
台北
倚靠著掩體,循著防空避難的路徑指示,一步步低身踏入空間的內部。在災難、戰爭、個人危機與社會關係的交織場景中,「安全室」試著勾勒出一個如圖層般堆疊,卻也像板塊裂隙一樣劃分你我的邊界。沿著這樣的輪廓,在不斷位移、覆蓋、重塑的動態中建構出能暫時阻絕威脅的藏身之地。透過這樣的他方(elsewhere),展覽不僅拆解保護與隔離的界限,同時也延伸我們對於災難的想像。 安全的他方,似乎總是反身地暗示危險的現身。 「安全室」從「災難」出發,探問一種台灣視野的災難會是什麼樣貌。從烙印在這塊土地上的威權痕跡,到不可輕忽的戰爭威脅與頻仍的自然災害,這些都時時刻刻扭轉我們熟悉的生活軌跡、調動你我的關係與互動方式。面對這些人造的、自然的、關係的力量,我們該以何種姿態與之共處?又該如何在其中找到棲身之地? 近三十年,台灣經歷過地震、風災、政治動蕩等多重挑戰,展覽透過作品與事件迴應這些威脅。策展團隊集結了來自日本、瑞士與台灣的七位藝術家,從不同層面的災難所集結出的經驗進行預示。邀請觀眾進入一個既遠離危險的庇護之所,卻也無比靠近威脅的前線陣地。在不斷緊縮與擴張的邊線上,進一步探討災難後的治理與個人應對的方式,以及相異質地的災變所輻射出的另類關係。 「安全室」所揭露的是我們與災難之間的微妙距離,這使得我們必須不斷切身地將自己的身體置於某種前沿之處,並不斷改變自身的戰鬥位置,而或許,這正是屬於我們的治理與生活之道。
立即購買
《環世界日誌》展覽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年5月24日–9月7日 (UTC+8)
台北
《達爾文事變》 1909年,德國動物學家魏克斯庫爾(Jakob Johann von Uexküll)提出了「環世界」一詞(Umwelt,另譯為環境界),意指動物們透過自己所擁有的感覺器官、轉譯外部世界的訊號,在自己的身體架構中所形塑的獨特世界。由於每種動物的感覺能力都有各自的特色與限制,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世界上有多少種生物,就有多少種環世界。 就用人類當作第一個例子:人的眼睛能看見波長380到700奈米的光線,卻看不見響尾蛇用來探測獵物的紅外線訊號和蜜蜂在花朵上看到的紫外光圖紋;人耳能聽到頻率20到2萬赫茲的聲響,卻聽不見蝙蝠飛行的高頻聲波與大象踩地的低頻訊息;更不用說那些我們完全無從想像起的,鯊魚的電覺或海龜的磁覺了。但為什麼我們從頭到尾,都覺得自己知道的世界就是全部? 展覽「環世界日誌」是2025年台北當代藝術館「青年藝術計畫」所支持的策展計畫之一。策展人林承緯(大緯)邀請九組台灣在地與國際當代藝術家,協同中央研究院、國家生物模式中心以及展覽科學顧問──演化生物學家曾文宣等科學夥伴,透過藝術與科學的多重技術,近身觀測並試圖理解草履蟲、貓、家豬、鯨魚、小鼠等各種生物所擁有的複數環世界,留下一篇篇獨一無二的日誌。 在感官生物學近年最重要的科普作品《五感之外的世界》中,作者提到:「人類是唯一願意深入研究其他動物感官,嘗試貼近它們感覺的物種。」由此可知,重點從來就不是人類能否透過科學研究或技術去突破我們的感官極限、成為某種動物;而是我們是否願意開啟這個「嘗試貼近」的旅程。 唯有發自內心的肯認千萬種環世界的存在、理解其中沒有任何一種是大寫的客觀世界,我們才能真正開始思考一種可能,一種差異共存的可能。
立即購買
《幻夢白蛇 WHITE & GREEN》定目劇 | 台北
2025年5月30日–7月25日 (UTC+8)
台北
《幻夢白蛇 WHITE & GREEN》定目劇將於2025年5月30日至2025年7月25日在茹曦酒店舉行。活動將於晚間8:00至淩晨12:30開放,演出時間為晚間9:00至11:00,讓觀眾有充足的時間享受這場獨特的體驗。茹曦酒店位於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100號15樓,透過搭乘電梯至15樓並依照指引牌路線即可抵達活動場地。
《幻夢白蛇 WHITE & GREEN》定目劇將帶來一場融合東方神話與現代藝術的沉浸式體驗,打破傳統表演的界限。觀眾將有機會置身於台北天際的東方神話之中,欣賞獨一無二的Sky Bar劇場表演。這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一場融合視覺與奇幻元素的視覺盛宴。觀眾將被帶入白蛇與青蛇的傳奇愛情故事,配以精湛的舞美設計和特技表演,讓每位觀眾都沉浸在驚喜與想像之中。
想要尋找一個不無聊的約會地點?渴望在台北尋找全新的夜晚體驗?對東方文化充滿好奇但又不喜歡過於正經?《幻夢白蛇 WHITE & GREEN》定目劇正是您的最佳選擇。這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一場派對,一次從入場開始就帶您融入神話故事中的體驗。立即購票,加入這場獨一無二的表演之中,與Double stage (孟育文創)的表演團隊一同探索東方神話與現代藝術的奇妙結合。票價為HK$ 207,讓您用最優惠的價格體驗這場精彩的演出。
《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展覽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4年10月19日–12月15日 (UTC+8)結束
台北
展覽「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來自《反覆演練Re-her-sal》系列計畫。以「反覆演練」為題,並將英文單字「rehearsal(排演)」特意錯拼為「re-her-sal」,強調「her」作為女性受詞的代名詞,並增添錯拼帶來的挑動感。 「re」則帶有「一再」與「repair(修補)」的雙重意涵,試圖將性別的展演擴延為當代藝術的實驗與實踐。性別的「展演」與美術館的「展演」,以不同的詞態與字義形成雙關。 「反覆」則連結生活中的日常、學習、練習、演習等經驗,也與藝術創作中的重複性有關。無論何種形式的創作,背後都是無盡的「反覆演練」。
展名中的「預演(preview)」源自劇場語彙,指非正式的演出,介於作品呈現與排演之間,充滿可能性,是未完成、可修正,也是蓄勢待發。 「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以女性生命經驗、身分與場域為探討,讓觀眾意識「台前(on-stage)」的概念,並重新探問美術館場域中的性別與身體、策展及創作的可能性。展覽鬆動了展演呈現即代表完成的既定觀念,挑戰美術館與展覽的理性框架。本展並不以女性藝術家展覽為號召,而是以「女性經驗與身體」和「空間場域與身分」作為兩大主軸,藉由藝術家的創作去呈現女性的生命經驗。
本次展覽邀請了五位藝術家參展。關注身體、擅長限地(site-specific)創作的趙曼君,將台北當代藝術館空間與周遭環境的流變,結合自身家庭故事進行考察與創作。李秀芬則著重於機構與創作的形式化問題,並對評論機制與厭女文化提出批判。程時雍與姸青平時以演員為業,在各個角色與自我之間流轉,思辨愛情的現實與故事。林沛瑤透過影像裝置,呈現女性自我審視與表演意識的生成機制。
立即購買
《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5年3月13日–8月31日 (UTC+8)
台北
展覽精選院藏古籍、器物、繪畫等不同類型文物,藉由這些文物上面的圖像,讓文物自身透過醫療、宗教、文化、法律等不同層麵,重新展示與演繹身體。展覽一共分為「身體透視」、「身體操練」、「身體變異」以及「身體規戒」四個單元,探索醫學、法醫、佛道兩教等不同文化脈絡的身體觀,並展現武術、房中、祕戲、舞蹈、體育、導引等身體操練手段。同時,本展覽亦關注人面獸身、獸麵人身與殘疾的身體,以及政治、禮教、刑罰對身體的束縛,呈現過去對身體的各種描繪與表述方式。
立即購買
《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 |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24年12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本特展精選自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博士慷慨捐贈的萬餘件偶戲文物,包括戲偶、戲台、道具、劇本與面具等,展現偶戲文物乘載的多元文化,並由此帶領觀眾探索不同文化的相同之處,促進大眾理解與交流。
立即購買
《安全室》展覽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年5月24日–9月7日 (UTC+8)
台北
倚靠著掩體,循著防空避難的路徑指示,一步步低身踏入空間的內部。在災難、戰爭、個人危機與社會關係的交織場景中,「安全室」試著勾勒出一個如圖層般堆疊,卻也像板塊裂隙一樣劃分你我的邊界。沿著這樣的輪廓,在不斷位移、覆蓋、重塑的動態中建構出能暫時阻絕威脅的藏身之地。透過這樣的他方(elsewhere),展覽不僅拆解保護與隔離的界限,同時也延伸我們對於災難的想像。 安全的他方,似乎總是反身地暗示危險的現身。 「安全室」從「災難」出發,探問一種台灣視野的災難會是什麼樣貌。從烙印在這塊土地上的威權痕跡,到不可輕忽的戰爭威脅與頻仍的自然災害,這些都時時刻刻扭轉我們熟悉的生活軌跡、調動你我的關係與互動方式。面對這些人造的、自然的、關係的力量,我們該以何種姿態與之共處?又該如何在其中找到棲身之地? 近三十年,台灣經歷過地震、風災、政治動蕩等多重挑戰,展覽透過作品與事件迴應這些威脅。策展團隊集結了來自日本、瑞士與台灣的七位藝術家,從不同層面的災難所集結出的經驗進行預示。邀請觀眾進入一個既遠離危險的庇護之所,卻也無比靠近威脅的前線陣地。在不斷緊縮與擴張的邊線上,進一步探討災難後的治理與個人應對的方式,以及相異質地的災變所輻射出的另類關係。 「安全室」所揭露的是我們與災難之間的微妙距離,這使得我們必須不斷切身地將自己的身體置於某種前沿之處,並不斷改變自身的戰鬥位置,而或許,這正是屬於我們的治理與生活之道。
立即購買
【中華航空】票價產品免費機上Wi-Fi兌換(搭機前) | 香港
2024年3月18日–2025年12月31日 (UTC+8)
台北
台北-北美、歐洲、紐澳地區(AKL-MEL/BNE來回航班不適用)往返航班可兌換免費機上WiFi
《AIR Taipei 搭。不搭嗎?》台北藝術進駐計畫展覽 | 寶藏岩國際藝術村
2024年8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特展「AIR Taipei」聚焦於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的歷史脈絡,並透過三個展間的空間分隔,將敘事軸線拆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區段,依序鋪展其發展軌跡,帶著各位認識藝術與城市的關係。。你以為「AIR Taipei」是航空公司嗎?其實不然! 「AIR Taipei」全名為「Artist-in-Residence Taipei」,即「台北藝術進駐計畫」,是為台北市政府文化政策的一環。 2004年,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接管台北國際藝術村,並依據相關作業要點推動藝術家交流。 2010年,藝術村營運部正式推動「台北藝術進駐計畫」,企圖透過藝術進駐活絡城市空間,創造嶄新的城市氣息。 本展覽聚焦於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的歷史脈絡,並透過三個展間的空間分隔,將敘事軸線拆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區段,依序鋪展其發展軌跡,帶著各位認識藝術與城市的關係。如13號,代表「過去」,以政策發展為主調呈現,輔以藝術進駐的機制說明。 11號展間標誌了台北藝術進駐的「現在」,將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工作室的樣貌,揭開歷年來台北藝術進駐的現場。 9號展間則關乎「未來」,以多項互動性裝置邀請觀眾共同想像台北藝術進駐的未來可能。 不同展間依著各自所代表的歷史區間進行敘事,同時延續展名的趣味性,企圖與觀眾對話。引領觀眾從文化政策的角度觀看城市的變動,重新詮釋生活與藝術的關係。 歡迎搭乘AIR Taipei,請系妥安全帶,台北藝術進駐的旅程即將開始!
《當自由盛開成舞》展覽 | 忠泰美術館
2024年8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2024 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邀請創作團隊曾令理及偶然設計共同合作]「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 忠泰美術館 2024 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邀請創作團隊曾令理及偶然設計共同合作。在企業大廳挑高明亮、充滿線條與理性的制式空間中,重新思考「空間與自由」、「公私領域劃分」、「管理控制與開放探索」的界線,透過翻轉既定的空間設計與功能區劃,投注柔軟與感性的詮釋語彙,嘗試改變阻隔的邊界,挑戰空間內自由伸展、舞動的極限姿態。 作品將大廳內管制公私領域的「欄桿」,多重複製、向外擴展、翻轉上旋,以掙脫束縛之姿突破空間框架與功能侷限。將二維平面金屬線條轉化為三維空間動態雕塑,為阻隔和劃分空間的欄桿賦予躍動的生命力,挑戰既定空間的風格調性,反思建築空間中限制與自由之間的關係。
《當自由盛開成舞》展覽 | 忠泰美術館
2024年8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2024 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邀請創作團隊曾令理及偶然設計共同合作]「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 忠泰美術館 2024 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邀請創作團隊曾令理及偶然設計共同合作。在企業大廳挑高明亮、充滿線條與理性的制式空間中,重新思考「空間與自由」、「公私領域劃分」、「管理控制與開放探索」的界線,透過翻轉既定的空間設計與功能區劃,投注柔軟與感性的詮釋語彙,嘗試改變阻隔的邊界,挑戰空間內自由伸展、舞動的極限姿態。 作品將大廳內管制公私領域的「欄桿」,多重複製、向外擴展、翻轉上旋,以掙脫束縛之姿突破空間框架與功能侷限。將二維平面金屬線條轉化為三維空間動態雕塑,為阻隔和劃分空間的欄桿賦予躍動的生命力,挑戰既定空間的風格調性,反思建築空間中限制與自由之間的關係。
《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展覽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4年10月19日–12月15日 (UTC+8)結束
台北
展覽「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來自《反覆演練Re-her-sal》系列計畫。以「反覆演練」為題,並將英文單字「rehearsal(排演)」特意錯拼為「re-her-sal」,強調「her」作為女性受詞的代名詞,並增添錯拼帶來的挑動感。 「re」則帶有「一再」與「repair(修補)」的雙重意涵,試圖將性別的展演擴延為當代藝術的實驗與實踐。性別的「展演」與美術館的「展演」,以不同的詞態與字義形成雙關。 「反覆」則連結生活中的日常、學習、練習、演習等經驗,也與藝術創作中的重複性有關。無論何種形式的創作,背後都是無盡的「反覆演練」。
展名中的「預演(preview)」源自劇場語彙,指非正式的演出,介於作品呈現與排演之間,充滿可能性,是未完成、可修正,也是蓄勢待發。 「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以女性生命經驗、身分與場域為探討,讓觀眾意識「台前(on-stage)」的概念,並重新探問美術館場域中的性別與身體、策展及創作的可能性。展覽鬆動了展演呈現即代表完成的既定觀念,挑戰美術館與展覽的理性框架。本展並不以女性藝術家展覽為號召,而是以「女性經驗與身體」和「空間場域與身分」作為兩大主軸,藉由藝術家的創作去呈現女性的生命經驗。
本次展覽邀請了五位藝術家參展。關注身體、擅長限地(site-specific)創作的趙曼君,將台北當代藝術館空間與周遭環境的流變,結合自身家庭故事進行考察與創作。李秀芬則著重於機構與創作的形式化問題,並對評論機制與厭女文化提出批判。程時雍與姸青平時以演員為業,在各個角色與自我之間流轉,思辨愛情的現實與故事。林沛瑤透過影像裝置,呈現女性自我審視與表演意識的生成機制。
立即購買
MoCA Video《檔案重製》林俊耀個展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年3月15日–5月4日 (UTC+8)結束
台北
政治會深刻影響每一個人,無論他們是否積極參與。隨著近十年全球的動蕩歲月後,我們愈加意識到藝術、社群媒體與大眾如何在事件中凝聚,共同參與一場又一場的社會運動。 「檔案重置」探討藝術在時間流逝與權力壓制之下,如何承擔見證的角色,於裂縫中尋找可能性,維護多元的政治身分與集體記憶。在一系列錄像作品中,藝術家與參與者以他們的多重身分,在不同時間點詮釋抗爭落幕後的社會語境。本次展出的作品歷時四年創作,迴應日常政治生活中的掙扎,並透過影像思考——當社會運動結束,檔案複製與重製是否能延續那些事件結束後未被言說的政治氛圍與被禁止的社會參與。 本展覽透過影像再現與重構,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觀眾回溯抗爭現場,並共同探索紀實攝影、歷史敘事與日常政治生活之間的複雜關係。
立即購買
MoCA Video《檔案重製》林俊耀個展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年3月15日–5月4日 (UTC+8)結束
台北
政治會深刻影響每一個人,無論他們是否積極參與。隨著近十年全球的動蕩歲月後,我們愈加意識到藝術、社群媒體與大眾如何在事件中凝聚,共同參與一場又一場的社會運動。 「檔案重置」探討藝術在時間流逝與權力壓制之下,如何承擔見證的角色,於裂縫中尋找可能性,維護多元的政治身分與集體記憶。在一系列錄像作品中,藝術家與參與者以他們的多重身分,在不同時間點詮釋抗爭落幕後的社會語境。本次展出的作品歷時四年創作,迴應日常政治生活中的掙扎,並透過影像思考——當社會運動結束,檔案複製與重製是否能延續那些事件結束後未被言說的政治氛圍與被禁止的社會參與。 本展覽透過影像再現與重構,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觀眾回溯抗爭現場,並共同探索紀實攝影、歷史敘事與日常政治生活之間的複雜關係。
立即購買
李綾瑄個展《光之絮語》 | TKG PLUS
2025年5月3日–8月9日 (UTC+8)
台北
此次李綾瑄於 TKG+ 的展覽《光之絮語》(In Praise of Light),是她在台灣的首次個展,展覽核心取自日本美學與哲學中的「間」(Ma)。藝術家以此哲思為基底,嘗試捕捉空間與時間之間的微妙停頓與韻律變奏。
豐碑拓片展覽 | 台北
2025年5月3日–8月31日 (UTC+8)
台北
「拓片」是在照相和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人用來傳播文字、圖像的古老方法。不論是青銅彝器上的文字、器形,或秦漢刻石、碑碣、畫像石,或六朝以降的佛教造像、碑文墓誌等,大都靠拓片流傳久遠。大量的書法名跡,千百年來也是以「拓片」作為書學範本廣為流傳的。目前已知最早的拓片可追溯到唐代。台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金石拓片2萬8千餘目,共計約4萬幅。本次展覽遴選部分拓片藏品進行展示,按類別分為「青銅器全形拓」「漢代畫像」「佛教造像」和「唐墓誌」4個部分。
能條雅由個展《光·景》 | 台北
2025年5月31日–7月26日 (UTC+8)
台北
誠品畫廊即將推出日本藝術家能條雅由(Masayoshi NOJO)個展「光 · 景 Optical Scenery」。這是能條雅由首次在誠品畫廊舉行個展,他的創作受到自然界的啟發,形式介於繪畫與攝影之間,融合日本傳統美學與當代藝術的視覺語言,深入探索人、記憶與時間的流逝,在大量影像流沖擊感官的當下,能條雅由的單色作品流露出如夢似幻的空靈感,分外引人深省。
能條雅由個展《光·景》 | 台北
2025年5月31日–7月26日 (UTC+8)
台北
誠品畫廊即將推出日本藝術家能條雅由(Masayoshi NOJO)個展「光 · 景 Optical Scenery」。這是能條雅由首次在誠品畫廊舉行個展,他的創作受到自然界的啟發,形式介於繪畫與攝影之間,融合日本傳統美學與當代藝術的視覺語言,深入探索人、記憶與時間的流逝,在大量影像流沖擊感官的當下,能條雅由的單色作品流露出如夢似幻的空靈感,分外引人深省。
豐碑拓片展覽 | 台北
2025年5月3日–8月31日 (UTC+8)
台北
「拓片」是在照相和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人用來傳播文字、圖像的古老方法。不論是青銅彝器上的文字、器形,或秦漢刻石、碑碣、畫像石,或六朝以降的佛教造像、碑文墓誌等,大都靠拓片流傳久遠。大量的書法名跡,千百年來也是以「拓片」作為書學範本廣為流傳的。目前已知最早的拓片可追溯到唐代。台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金石拓片2萬8千餘目,共計約4萬幅。本次展覽遴選部分拓片藏品進行展示,按類別分為「青銅器全形拓」「漢代畫像」「佛教造像」和「唐墓誌」4個部分。
李綾瑄個展《光之絮語》 | TKG PLUS
2025年5月3日–8月9日 (UTC+8)
台北
此次李綾瑄於 TKG+ 的展覽《光之絮語》(In Praise of Light),是她在台灣的首次個展,展覽核心取自日本美學與哲學中的「間」(Ma)。藝術家以此哲思為基底,嘗試捕捉空間與時間之間的微妙停頓與韻律變奏。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展覽 | 台北
2025年5月9日–8月31日 (UTC+8)
台北
這並非一場展覽,而是一場大膽的美學入侵。Bluerider ART 榮幸地宣佈,將在微風廣場策劃“慾望維納斯神殿”,奢華、速度、科技與藝術在此碰撞,顛覆時尚與藝術的所有定義。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展覽 | 台北
2025年5月9日–8月31日 (UTC+8)
台北
這並非一場展覽,而是一場大膽的美學入侵。Bluerider ART 榮幸地宣佈,將在微風廣場策劃“慾望維納斯神殿”,奢華、速度、科技與藝術在此碰撞,顛覆時尚與藝術的所有定義。
《環世界日誌》展覽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年5月24日–9月7日 (UTC+8)
台北
《達爾文事變》 1909年,德國動物學家魏克斯庫爾(Jakob Johann von Uexküll)提出了「環世界」一詞(Umwelt,另譯為環境界),意指動物們透過自己所擁有的感覺器官、轉譯外部世界的訊號,在自己的身體架構中所形塑的獨特世界。由於每種動物的感覺能力都有各自的特色與限制,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世界上有多少種生物,就有多少種環世界。 就用人類當作第一個例子:人的眼睛能看見波長380到700奈米的光線,卻看不見響尾蛇用來探測獵物的紅外線訊號和蜜蜂在花朵上看到的紫外光圖紋;人耳能聽到頻率20到2萬赫茲的聲響,卻聽不見蝙蝠飛行的高頻聲波與大象踩地的低頻訊息;更不用說那些我們完全無從想像起的,鯊魚的電覺或海龜的磁覺了。但為什麼我們從頭到尾,都覺得自己知道的世界就是全部? 展覽「環世界日誌」是2025年台北當代藝術館「青年藝術計畫」所支持的策展計畫之一。策展人林承緯(大緯)邀請九組台灣在地與國際當代藝術家,協同中央研究院、國家生物模式中心以及展覽科學顧問──演化生物學家曾文宣等科學夥伴,透過藝術與科學的多重技術,近身觀測並試圖理解草履蟲、貓、家豬、鯨魚、小鼠等各種生物所擁有的複數環世界,留下一篇篇獨一無二的日誌。 在感官生物學近年最重要的科普作品《五感之外的世界》中,作者提到:「人類是唯一願意深入研究其他動物感官,嘗試貼近它們感覺的物種。」由此可知,重點從來就不是人類能否透過科學研究或技術去突破我們的感官極限、成為某種動物;而是我們是否願意開啟這個「嘗試貼近」的旅程。 唯有發自內心的肯認千萬種環世界的存在、理解其中沒有任何一種是大寫的客觀世界,我們才能真正開始思考一種可能,一種差異共存的可能。
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