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
事件狀態
熱門程度
開始時間
油街焦點《來自香港的愛》展覽 | 油街實現
2025年3月22日–8月31日 (UTC+8)
香港
展覽「來自香港的愛」延續王浩然對通俗電視和電影的探索。是次新作受「肥皂劇」啟發,並結合其外祖母的親身經歷進行改編,以誇張情節及幽默手法創作短劇作品,當中的生活場景為觀眾呈現他那充滿戲劇性的家族故事。 為了進一步把這場跨時代對話延伸至油街實現,藝術家於展覽期間利用展場佈景,與觀眾共同創作一出圍繞人與人、愛及城市的「肥皂劇」,讓油街實現成為充滿實驗性的創意舞台。
徐冰在香港《想東想西──英文方塊字書法教室》展覽 | 香港藝術館
2025年3月26日–7月30日 (UTC+8)
香港
是他以此身分籌備的首個委約藝術項目,其中一個焦點內容包括策劃「想東想西──英文方塊字書法教室」展覽。 「英文方塊字」是徐冰自1993年起創造的形似中文,實為英文的新書寫形式。這種融合中西文化的書寫系統,與香港中西薈萃的城市特質相契合。此展覽以「賞」、「學」、「用」三個角度帶動觀眾探索英文方塊字書法,讓觀眾在語言的轉換間開拓思維及激發創意。徐冰更特別為展覽加入了香港獨特的語言特色,進一步豐富英文方塊字的意義和演繹,為跨文化、跨語言交流帶來新的可能。 展覽同期,藝術館入口的玻璃外牆當眼處亦會隨之改變風格,轉為以英文方塊字形式呈現藝術館的名字及使命,並加入擴增實境效果增加作品的互動元素。 「讓藝術連結生活」是香港藝術館的使命之一,與徐冰相信藝術應該普及大眾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以英文方塊字形式呈現此句,呼應了香港藝術館比照中西、演繹多元藝術世界的策展心思。 徐冰(1955 - )生於中國重慶,成長於北京,是國際上公認最有創造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作品糅合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藝術,超越文化界限,開啟新的思想空間而受到廣泛關注和讚譽。
香港流行文化節 2025 | 香港
2025年4月4日–7月20日 (UTC+8)
香港
「喜尚+喜」流行文化,往往能激發活力和創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源於幽默感的時代風尚,已深深烙印在香港的流行文化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面貌。無論是喜劇電影、歌曲,還是小說、漫畫、棟篤笑,都可以充滿喜感。一段歌詞、一句對白、一幕畫面,當與「喜」字相扣連時,就能突破藩籬,讓人心意相通,在笑聲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這種情感連結不僅是娛樂的體驗,更是文化認同和社會多樣性的展現。 「香港流行文化節2025」(文化節)以「喜尚+喜」為主題,正是對這種文化現象的深入探索,旨在發掘笑匠瑰寶,尋找音樂、影像和文字等不同元素中的爆笑因子,讓大眾在喜樂中感受到流行文化的傳承、流轉、融和與突破。
第三屆文化節將於4月開幕,節目形式多樣,包括舞台演出、電影放映、專題展覽及外展活動等。這些節目不僅能讓觀眾欣賞到精彩的表演和作品,更能以「喜」字為原點,剖析香港流行文化的發展脈絡。透過這些活動,觀眾能夠感受到獨特的文化脈搏,找到共鳴,重新思考和享受生活的幽默。
在流行文化中,笑聲是人際關係的橋樑,也可以讓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輕鬆與快樂。無論是微笑、大笑還是會心微笑,喜愛香港流行文化的你,都能在文化節中發現屬於自己的快樂。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陝西秦漢文明展 | 香港歷史博物館
2025年4月16日–7月7日 (UTC+8)
香港
秦漢時期,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諸侯割據分裂的局面終結,中國歷史上迎來第一個大一統時期。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體制,統一法度與文字;漢承秦制,並加以改進和創新,確定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這些改革和發展促進王朝的鞏固和繁榮,亦對其後二千多年中國的政治和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展覽精選超過百件(套)珍貴文物展出,包括秦始皇帝兵馬俑、漢景帝地下兵團與牲畜群像、車馬器、建築構件等,介紹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以及中外交通等發展。此外,展覽亦會介紹香港在秦漢時期的發展。 展覽是「中國通史系列」的第二個展覽。 「中國通史系列展覽」是香港歷史博物館和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協作的項目,透過順時序介紹由夏商周至現代中國的重要歷史時期,讓觀眾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脈絡,更具體地認識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
古文青生涯規劃──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第二期) | 香港藝術館
2025年5月1日–9月17日 (UTC+8)
香港
古代文人遊移於仕隱之間,或受命朝廷,或遁隱山林,或享出世之名,或行入世之實,成就了不同的藝術道路。是次展覽精選虛白齋藏品,從生涯規劃出發,呈現仕隱文人、朝野畫家、儒佛名士的傳世墨跡,就其人生軌跡和個人際遇,闡述這些「古文青」朝野有別的書畫風格,並探討貳臣與遺民群體於易代之世的去就抉擇和歷史處境,如何影響他們的藝術追求。
林延《紙韻延綿》展覽 | 香港
2025年5月6日–8月16日 (UTC+8)
香港
林延生,北京人,中央美術學院(1980年﹣1984年)畢業。擅長將“繪畫中的太極”系列把中國哲學注入到新的“結構作品”語言中。
林延《紙韻延綿》展覽 | 香港
2025年5月6日–8月16日 (UTC+8)
香港
林延生,北京人,中央美術學院(1980年﹣1984年)畢業。擅長將“繪畫中的太極”系列把中國哲學注入到新的“結構作品”語言中。
潤俠(Yoon Hyup)個展《Montage》 | Tang Contemporary Art Hong Kong
2025年5月15日–7月5日 (UTC+8)
香港
在當代藝術中,“流動”與“節奏”不僅是形式上的視覺語⾔,更是⼀種理解世界的⽅式。潤俠的作品正是這種”流動哲學”的視覺化體現,展現出他融合東⻄⽅美學傳統的獨特路徑。他筆下的線與點,遠⾮簡單的造型元素,⽽是構建出⼀個時間與空間交織的感知結構,引導觀眾步⼊⼀場節奏與律動共鳴的體驗之中。欣賞他的作品不再是靜態的凝視,⽽是⼀種隨節奏展開的動態旅程。正因如此,潤俠的藝術從來不是孤⽴的存在,⽽是⼀個開放的感官場域,不斷⽣成新的觀看關係與意義網絡。
賽·加文亞洲個展 | 香港
2025年5月22日–8月2日 (UTC+8)
香港
Gavin透過各種手法詮釋自然空間和現象,巧妙呼應塑造自然景觀的複雜力量。本次展出的繪畫新作以時而鮮艷亮麗的色彩描繪生物、地質和宇宙結構,突顯生長與蛻變的主題。多幅畫作採用未上底漆的木板,因此沒有塗上顏色的部分會露出天然的木紋,這些紋理亦成為構圖的重要部分。而多幅畫作的正方形畫面,更締造不受約束的視覺探索體驗。
周育正個展《borrnnn》 | 香港
2025年5月23日–7月5日 (UTC+8)
香港
馬凌畫廊於香港適安街空間榮譽呈獻“borrnnn”,展出周育正在2025年創作的十餘幅繪畫作品。與展覽同名的全新繪畫系列靈感來源為周育正與同為藝術家的妻子楊季涓新近誕生的孩子。因生命誕生而激發的純粹喜悅完全包裹了此係列技藝細密、畫面優雅的畫作,通過成熟且完滿的瓜果隱喻指認了愛與生命力塑造的新希望。
《遇見雲岡 數字公益藝術展》站|西九龍文化中心 | 12301:西九龍高鐵站 L1層 文化創意展覽空間
2025年5月27日–7月31日 (UTC+8)
香港
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雲岡研究院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及紫荊雜誌社聯合承辦的《遇見雲岡 數字公益藝術展》將於2025年5月27日至7月31日假香港西九龍高鐵站文化創意展覽空間舉行。
展覽融合先進數碼科技與藝術展示形式,呈現雲岡石窟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透過精細的3D掃描技術及虛擬實境(VR)等沉浸式體驗,觀眾猶如穿越時空,親歷雲岡石窟的壯麗景觀與精湛雕刻工藝,深入了解其藝術價值及現今的保育成果。
展覽免費入場,旨在提升大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與關注,弘揚中華文化之美。
《遇見雲岡》數字公益藝術展 香港站 | 香港西九龍站
2025年5月27日–7月31日 (UTC+8)
香港
以科技探索雲岡石窟藝術的深邃之美 傳承保育文化 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雲岡研究院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及紫荊雜誌社聯合承辦的《遇見雲岡 數字公益藝術展》將於2025年5月27日至7月31日假香港西九龍高鐵站文化創意展覽空間舉行。 展覽融合先進數碼科技與藝術展示形式,呈現雲岡石窟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透過精細的3D掃描技術及虛擬實境(VR)等沉浸式體驗,觀眾猶如穿越時空,親歷雲岡石窟的壯麗景觀與精湛雕刻工藝,深入瞭解其藝術價值及現今的保育成果。
薩爾瓦託雷·恩布勒馬個展《火山筆意,礫石入畫》 | White Cube Hong Kong
2025年5月28日–7月5日 (UTC+8)
香港
薩爾瓦託雷·恩布勒馬(Salvatore Emblema)1929年出生於維蘇威火山(Mount Vesuvius)腳下的小鎮泰爾齊尼奧(Terzigno),一生大部分時間於此生活創作,因此他的作品深受義大利南部火山區地貌的啟發。恩布勒馬使用天然有機材料進行創作,例如火山礫石、氧化金屬等。他將這些材料與透明粘合劑共同研磨,運用類似古龐貝濕壁畫的上色技法繪製在畫布上。
羅伯特·萊曼個展1930-2019 | David Zwirner
2025年5月28日–8月1日 (UTC+8)
香港
大衛·茨維爾納畫廊欣然宣佈將在其香港分館舉辦羅伯特·雷曼(1930–2019)的作品展。這是雷曼在大中華區的首次個展,展覽將展出從20世紀60年代初至2000年代的多件作品,簡要概括雷曼在其長達六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所使用的材料、支撐物、繪畫處理方式以及與牆面互動的方式。
Emily Kueis個展《皮隙之境》 | 香港
2025年5月29日–7月19日 (UTC+8)
香港
Square Street 畫廊榮幸呈現Emily Kueis個展《皮隙之境》,次為藝術家於本畫廊的首次個展。展覽以三幅全新大型油畫為核心,並展出一系列呼應主題的近期布面與紙本創作,構築出一種形而上學的心理景觀。Kueis透過如日誌般的繪畫語言,迴應其在生活中對自我、歸屬感與畫者身分的反思。Kueis的繪畫實踐自由穿梭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畫面所展示的意象總試圖突破身體限制,擴展其表演的可能性,仿若在突破身體邊界中尋求情感的張力。她筆下的人物被凝固在某種不確定的維度裡,肢體或扭曲、或消融,提出對肉體與心理的探問。皮囊於此不再僅為肉身的容器,更成為經驗與感知的總載體。
Emily Kueis個展《皮隙之境》 | 香港
2025年5月29日–7月19日 (UTC+8)
香港
Square Street 畫廊榮幸呈現Emily Kueis個展《皮隙之境》,次為藝術家於本畫廊的首次個展。展覽以三幅全新大型油畫為核心,並展出一系列呼應主題的近期布面與紙本創作,構築出一種形而上學的心理景觀。Kueis透過如日誌般的繪畫語言,迴應其在生活中對自我、歸屬感與畫者身分的反思。Kueis的繪畫實踐自由穿梭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畫面所展示的意象總試圖突破身體限制,擴展其表演的可能性,仿若在突破身體邊界中尋求情感的張力。她筆下的人物被凝固在某種不確定的維度裡,肢體或扭曲、或消融,提出對肉體與心理的探問。皮囊於此不再僅為肉身的容器,更成為經驗與感知的總載體。
《凡爾賽宮——太陽王的失落花園》虛擬展覽 | 西九藝術公園
2025年6月8日–11月30日 (UTC+8)
香港
Visionairs是一家由藝術、文化與歷史專家創立的法國先驅文化與教育機構,致力於在全球推廣藝術與科技。透過增強實境(AR)、虛擬實境(VR)、人工智能(AI)等沉浸式科技,策劃具研究基礎的文化項目,讓歷史生動重現。 Visionairs與世界各地的知名文化領袖及機構合作,將知識、文化與歷史無縫融合於引人入勝的沉浸式體驗中。
凡爾賽宮 太陽王的失落花園
展覽背景設於17世紀的法國,邀請觀眾進入虛擬實境之旅,探索凡爾賽花園中三個由路易十四親自構想、但如今已消失的傳奇空間。此沉浸式體驗透過極致寫實的畫面、環回聲效設計及由御用園藝師安德烈・勒諾特(André Le Nôtre)擔任旁白的講解,重現已失落的凡爾賽榮景。透過科技之力,走進皇室宏偉花園的難得機會。
卡路士《鑄刻歲華:金屬之詩》展覽 | 香港
2025年6月13日–7月13日 (UTC+8)
香港
全新展覽「鑄刻歲華:金屬之詩」,以匠人精神重現傳統手工銅版雕刻技藝。 金屬雕刻的歷史可追溯至古文明。多個世紀以來,金屬工匠以人手錘打創作出壓花、追逐、鑲嵌等雕刻工序,把不同日常金屬製品昇華成精緻巧妙的工藝作品。匠人一般以鎚子敲擊鑿子或雕刻刀,使鑿子對金屬表面施加壓力或刪走部分物料並形成鑿紋,一刀一劃將原本平滑、冰冷的金屬轉化為充滿生命力的花紋與圖案。由於圖案繁複,而且在鑿刻過程中不容有錯,從設計、雕刻、打磨,到上色,創作一幅作品往往需耗費數百小時。近年金屬鐳射鵰刻愈見普及,由於光束極細的鐳射可快速做到精細雕刻,耗時的人手鑿刻工藝逐漸式微,而歷史悠久的銅板雕刻畫近年在藝術市場上已經幾乎絕跡。 香港藝術家卡路士近十年來不斷鑽研復刻傳統金匠工藝,將於本次展覽帶來一系列以手工金屬鑿刻工藝創作的稀有銅版雕刻畫作,及以其作為印版(matrix)的一系列獨特版畫。卡路士的銅版雕刻(engraving)以復古風格的線條插畫為主,利用美工雕刻刀和鎚子刻出不同粗細、密度的平行線條和交叉線,營造各種陰影和紋理,刻劃出一幅幅靈動的銅版敘事創作。 而銅版雕刻作品畫框則由香港著名跨媒體藝術家黃宏達操刀設計。
黃宏達以數位藝術及電影特效而著名,曾為多部荷里活電影製作視覺特效,作品屢獲殊榮。他將其以跨媒體設計的專業和創意,為卡路士的銅版雕刻作品量身打造畫框,巧妙呼應作品中的元素與主題,為觀眾帶來更佳觀賞體驗,不僅展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完美結合,也讓觀眾能以全新視角欣賞融合東西方文化、技藝精湛的雕刻作品。 卡路士為中西混血兒,於 1979 年出生於巴拿馬,並於 1981 年移居香港。他自 2003 年起任不同知名國際品牌的廣告及時裝模特兒,接拍多部電視劇及電影,現為邵氏兄弟旗下合約演員。由 2015 年初次接觸電腳踏車雕刻起,卡路士一直鑽研傳統手工金屬鑿刻工藝,並曾到印尼峇裡向國際知名金屬雕刻大師 I Dewa Saputra 拜師學藝。他過去的創作主要以現成物金屬雕刻為主,包括電腳踏車及鐘錶等,當中以手錶上的個人化雕刻深受本地及世界各地表迷所喜愛,他亦曾與國際鐘錶品牌合作講座及工作坊。
本次展覽將同時展出他的首件金屬雕刻作品——其私人珍藏 Harley-Davidson 電腳踏車。 卡路士生於美洲,在港澳成長;家庭中成員來自不同背景,說著不同語言,擁有各自的膚色與故事。多年來,他曾於世界各地居住,在身為混血兒的語境中,多元文化交融亦成為他創作的重要養份。本次展出的銅版雕刻畫作涵蓋不同主題,由自我身分認同到對家庭的理解,每幅作品以精細的線條刻劃自身與歲月之間的故事。而以銅版畫作為印版的一系列凹版畫作品則以不同物料呈現金屬印版的不同面貌,超過三十張與香港版畫藝術家陳子洪共同創作的版畫作品將分批於展場呈現。 藝術文化空間 Wyndham Social自 2022 年 8 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支持本地藝術家創作,並提供平台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者展示作品,鼓勵文化愛好者交流互動。本次與香港金屬雕刻藝術家卡路士合作,展出罕見銅版雕刻作品,希望為中環以至香港觀眾帶來更多元化、日常的藝術觀賞體驗,及繼續為本地創意產業人士及藝術文化愛好者提供連繫和對話的理想平台。
卡路士「鑄刻歲華:金屬之詩」 | Wyndham Social
2025年6月13日–7月13日 (UTC+8)
香港
香港藝術家卡路士近十年來不斷鑽研復刻傳統金匠工藝,將於本次展覽帶來一系列以手工金屬鑿刻工藝創作的稀有銅版雕刻畫作,及以其作為印版(matrix)的一系列獨特版畫。卡路士的銅版雕刻(engraving)以復古風格的線條插畫為主,利用美工雕刻刀和錘子刻出不同粗細、密度的平行線條和交叉線,營造各種陰影和紋理,刻劃出一幅幅靈動的銅版敘事創作。
而銅版雕刻作品畫框則由香港著名跨媒體藝術家黃宏達操刀設計。黃宏達以數位藝術及電影特效而著名,曾為多部荷里活電影製作視覺特效,作品屢獲殊榮。他將其以跨媒體設計的專業和創意,為卡路士的銅版雕刻作品量身打造畫框,巧妙呼應作品中的元素與主題,為觀眾帶來更佳觀賞體驗,不僅展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完美結合,也讓觀眾能以全新視角欣賞融合東西方文化、技藝精湛的雕刻作品。
卡路士為中西混血兒,於 1979 年出生於巴拿馬,並於 1981 年移居香港。他自 2003 年起任不同知名國際品牌的廣告及時裝模特兒,接拍多部電視劇及電影,現為邵氏兄弟旗下合約演員。由 2015 年初次接觸電單車雕刻起,卡路士一直鑽研傳統手工金屬鑿刻工藝,並曾到印尼峇里向國際知名金屬雕刻大師 I Dewa Saputra 拜師學藝。他過去的創作主要以現成物金屬雕刻為主,包括電單車及鐘錶等,當中以手錶上的個人化雕刻深受本地及世界各地錶迷所喜愛,他亦曾與國際鐘錶品牌合作講座及工作坊。本次展覽將同時展出他的首件金屬雕刻作品——其私人珍藏 Harley-Davidson 電單車。
卡路士生於美洲,在港澳成長;家庭中成員來自不同背景,說著不同語言,擁有各自的膚色與故事。多年來,他曾於世界各地居住,在身為混血兒的語境中,多元文化交融亦成為他創作的重要養份。本次展出的銅版雕刻畫作涵蓋不同主題,由自我身份認同到對家庭的理解,每幅作品以精細的線條刻劃自身與歲月之間的故事。而以銅版畫作為印版的一系列凹版畫作品則以不同物料呈現金屬印版的不同面貌,超過三十張與香港版畫藝術家陳子洪共同創作的版畫作品將分批於展場呈現。
藝術文化空間 Wyndham Social自 2022 年 8 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支持本地藝術家創作,並提供平台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者展示作品,鼓勵文化愛好者交流互動。本次與香港金屬雕刻藝術家卡路士合作,展出罕見銅版雕刻作品,希望為中環以至香港觀眾帶來更多元化、日常的藝術觀賞體驗,及繼續為本地創意產業人士及藝術文化愛好者提供連繫和對話的理想平台。
戴光鬱個展《如此江山》 | M+
2025年6月14日–8月10日 (UTC+8)
香港
《故土》將這一合作過程延伸到了現在。它要求參與者相互交流,與藝術家、原畫家以及激發這一創作鏈條的詩歌互動。他們將在複製與改編之間的張力中尋找平衡,最終創作出一件既與原作相似又全新的作品。
立即購買
《天方奇毯》伊斯蘭與世界文明的交織展覽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5年6月18日–10月6日 (UTC+8)
香港
"天方奇毯──伊斯蘭與世界文明的交織"展覽展示來自薩法維伊朗丶鄂圖曼土耳其和莫臥兒印度一帶的地毯,以及10至19世紀的陶瓷丶金屬器物丶手稿和玉器。這些精美的器物展現了近代早期三大伊斯蘭王朝──薩法維(1501–1736年)丶莫臥兒(1526–1857年)和鄂圖曼(1299–1923年)王朝之間透過貿易丶族群遷徙和外交所促進的藝術交流。中國與伊斯蘭世界藝術之互為雙方靈感來源,也同時於本展覽呈現。
展覽分為四個單元:首單元介紹唐代以來伊斯蘭世界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與互鑒。其後各單元分別聚焦於薩法維王朝丶莫臥兒王朝和鄂圖曼王朝,探討每個王朝的地毯和其他藝術品的設計和創作,並深入瞭解王室地毯和細結地毯的文化意義丶跨區域知識傳播,以及本地特色。
展覽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展出百餘件主要來自卡塔爾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以及來自故宮博物院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珍藏。
立即購買
M+希克藏品《心靈圖景》展覽 | M+
2025年6月27日–2027年8月1日 (UTC+8)
香港
“M+希克藏品:心靈圖景”展出一眾藝術家的非凡創作,探討M+希克藏品中主要藝術家的藝術旅程。這些旅程也反映了從1990年代中期到2010年代,中國藝術在媒材、語言和藝術手法上的演變,這是中國藝術在世界舞台上大放異彩的時期。每個展廳都展示了重要的藝術家和思潮,為鑒賞中國藝術提供新角度。
立即購買
《好物有型》精品展 | 香港藝術館
2025年1月10日–2026年10月31日 (UTC+8)
香港
每一個人的性格特質和個性都是獨特的,藝術品亦然。是次展覽從香港藝術館四大館藏中精選近一百件好物,並且歸納出四大氣質類型,呈現由不同性格特質構成的多元藝術面貌。誠邀你在參觀展覽前先進行氣質測試,瞭解自己屬於那種型格和氣質,再進入我們為你精心設計的四大展區,尋找和你的氣質相匹配的專屬藏品。
《瓷光漆影》從土木而來的日用器物小記展 | 香港
2025年2月18日–12月2日 (UTC+8)
香港
「瓷光漆影──從土木而來的日用器物小記」現已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精選自唐代至清代的日用器物,涵蓋飲食、文人品賞與薰香等多個生活層面,探索中國日常生活文化的發展脈絡。 展覽分為「漆影」與「瓷光」兩大主題,呈現漆器與瓷器的工藝之美,讓觀眾深入瞭解這些器物如何承載歷史記憶,並與日常生活產生聯繫。 漆器與瓷器的材質特點和製作工藝,見證了中國物質文化的演變。期待大家能從看似尋常的日常物件中獲得啟發,重新思考人與物之間的深厚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