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應寺三面環山,卧谷十里,大雄寶殿、大召寺、長壽塔、祈願殿、-宮、哲學院等藏式佛教建築群與佛寺水庫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渾然天成,是蒙古族東部地區著名的朝拜聖地,素有“小布達拉宮”美譽,民間稱“東藏”。目前,在瑞應寺持戒修行的七世-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僅有的六位-之一,每年來這裏進香、請-摩頂祈求家庭合睦、事業騰達、親人平安的信眾絡繹不絕。
瑞應寺三面環山,這裡的臥谷十里,大雄寶殿、大召寺等藏式佛教建築群與佛寺水庫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是蒙古族東部地區著名的朝拜聖地,素有“小布達拉宮”美譽,民間稱“東藏”。目前,在瑞應寺持戒修行的七世活佛是國務院批准的全國僅有的六位活佛之一,每年來這裡進香、請活佛摩頂祈求家庭合睦、親人平安的信眾絡繹不絕。
瑞應寺三面環山,卧谷十里,大雄寶殿、大召寺、長壽塔、祈願殿、-宮、哲學院等藏式佛教建築群與佛寺水庫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渾然天成,是蒙古族東部地區著名的朝拜聖地,素有“小布達拉宮”美譽,民間稱“東藏”。目前,在瑞應寺持戒修行的七世-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僅有的六位-之一,每年來這裏進香、請-摩頂祈求家庭合睦、事業騰達、親人平安的信眾絡繹不絕。
瑞應寺風景區位於阜蒙縣佛寺鎮,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康熙親題匾額,並封一世-為“大清東部蒙古老佛爺”。道光賜四世-行政印章,寺廟屬民800多戶,僧人3000多名,是東北地區唯一享有“政教合一”管理特權的寺廟,是清代八大國廟之一
多年前去過,這次是舊地重遊,人不多,感覺還是不錯的,藏傳佛教,牆壁經幡都有了歷史的斑駁感,慢慢地四處遊走,還是很有感覺的,沒去過的可以去感受一下。
瑞應寺,蒙古族人稱“葛根蘇木”,俗稱佛喇嘛寺。位於遼寧省阜新蒙古自治縣佛寺鎮佛寺村。該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規模。 道光年間,寺院達到鼎盛時期 。康熙帝賜名題字,贈刻有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瑞應寺匾額,並稱瑞應寺一世活佛桑丹桑布為“大清東部蒙古老佛爺”。瑞應寺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喜歡藏傳佛教的,推薦去看看!就建築而言,東藏與西藏的風格是有差異的,細細品味,一定會有發現!藍天白雲烘托着熠熠生輝的金頂和莊嚴的殿堂,漂亮啊!據說每個周末的早上,七世活佛還會在那裡給大家摸頂祈福,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遇上!有機會一定要再去!!
2014年到西藏旅遊,参觀了布達拉宮、大昭寺等藏傳佛教代表景點,對藏傳佛教有了初步的了解,感觸頗深。瑞應寺為仿照布達拉宮建造的佛教寺院,號稱東藏,規模宏大、歷史悠久,身為阜新人,為家鄉深厚的歷史文化而自豪。
說實話,在來到瑞應寺之前,我確實不知道,在遼寧阜新還有一個瑞應寺,於是我趕快查資料,原來該寺始建於1669年,直至康熙四十三年總體工程完工,康熙皇帝御賜金龍鑲邊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鐫刻的“瑞應寺”大匾額,鼎盛時期高僧達3600餘人,喇嘛多達萬餘人。並以其深邃的文化底蘊和宏偉的建築規模,成為我國內蒙與東北地區的藏傳佛教、醫學、文化的中心。歷史上,瑞應寺擁有宏偉壯觀的寺廟建築群,佔地方圓5公里。寺廟群地處山谷,三面環山,其間殿台樓閣林立、廟門高聳、僧舍成排、街道縱橫,寺院錯落有致,各成體系。藏式大雄寶殿的左右設有活佛宮兩館999間,南北七道門,還有祈願殿9間二層樓,共72扇門。瑞應寺是北方了解藏傳佛教值得一去的聖地。
出遊日期:2019-12-24。遊覽需要1小時左右吧,錦繡江山旅遊年票免費進。 公共交通:可在阜蒙縣客運站坐“阜新縣~佛寺”班車,坐到終點站就是瑞興寺了。我在海州區解放廣場(還是叫街心廣場?)的西山路(見圖示)上車的,到佛寺,大約45分鐘,8塊錢。這車班次少,最好提前打電話問清楚時刻,我當時是在百度搜的還是打114問的阜蒙縣客運站的電話,然後客運站給了我乘務員的電話。瑞興寺那裡也有拼車回阜新市的,我拼車回到阜新火車南站,車上3個乘客,我付了15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