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鼓樓,又名“鎮遠樓”、“靖遠樓”,始建於明正德二年 (1507年) ,清順治五年 (1648年)毀於兵燹,康熙七年 (1668年) 重建。鼓樓平面呈正方形,由樓台、樓閣兩部分組成,通高28米。樓台為夯土青磚包砌,邊長32米,高10米,四開拱門,門上正中均嵌刻磚雕匾額,東為“旭開”、西為“賓成”、南為“迎薰”北為“鎮遠”。檐下四面懸挂匾額,東為“九重在望”,西為“萬國成賓”,南為“聲教四達”,北為“湖山一覽”。鼓樓東南角懸有唐代銅鐘1口,鑄造工藝精湛,重約600千克,鐘身紋飾分三層,上層為飛天,中層朱雀、玄武,下層青龍、白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