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簪花,又稱"簪花圍",是閩南地區傳承千年的獨特民俗,尤以蟳埔女頭飾文化最為聞名。這項始於宋元時期的生活習俗,承載著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文化記憶。蟳埔漁家女子自幼盤髮插花,將素馨、含笑等鮮花與象牙簪、銀梳穿插固定,形成環狀花冠,艷而不俗的造型宛如移動的"海上花園"。簪花製作講究時令花卉與精巧工藝的結合,髮間常綴有代表吉祥寓意的魚鉤簪、蝴蝶扣,層層疊疊的花影中凝結著漁家人對自然的敬畏。這項"頭頂花園"的技藝,既體現泉州人"以花為冠"的生活美學,更暗含古代波斯商旅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密碼。 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簪花文化煥發新生,年輕人在傳統基礎上融入現代設計,使其成為體驗閩南文化的熱門載體。每逢節慶,滿頭春色的簪花女走在紅磚古厝間,成為泉州最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