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攻略
百年來,矗立於海岬的富貴角燈塔,早已成為北台灣海岸重要且獨樹一格的地標。現在借著步道的修築與連通,讓人們得以在欣賞獨具特色的海岸風光之餘,也能夠親臨其下,感受其曆史的悠久與深遠的時代意義。
富貴角
風稜石數量及規模為全台之冠,獲林務局遴選為台灣百大地景之一,而富貴角公園內的風剪樹、老梅海邊的綠石槽等自然景觀均具特色此外,終於獲准開放的富貴角燈塔,也成為全台第11座開放參觀的燈塔。
三貂角燈塔,是太平洋區的重要指針,有〝台灣的眼睛〞之稱,建於1935年。燈塔內設有展覽室展示與燈塔有關之裝備與資訊,是開放提供民眾參觀的燈塔。
燈塔曆史
據傳明朝天啟六年(西元1626年)西班牙船艦由菲律賓開抵台灣東北角海域,因不詳地名為便於記載航海日志,便以拉丁文命此地為Santiago(聖地牙哥)這是西班牙人的習慣以〝聖〞為開頭,為外國人最早對台灣東北角的記錄,早期在地先民便以此譯為閩南語音〝三貂〞,而附近地型是台灣最東北部的岬角,因而自然得名為〝三貂角〞。 三貂角燈塔,以當時日本人特定進口水晶玻璃作為燈炮材質,在二次大戰時亦遭炸射損壞,至今傷痕依舊可見,當做曆史的見證,在1946年時才重新修複,塔高16.5公尺,每28秒連閃白、紅光兩次,射程約25海裡。 由馬崗附近的岔路循指針而上,即可到達。
鼻頭角燈塔比特於瑞芳區東北部的鼻頭角,它地處太平洋和東海海流的交匯處,孤矗立在懸崖上。這座燈塔始建於1896年,二戰期間被軍機炸毀,後於1971年重建而成,為往來附近海域的船只引領航線。盡管這一帶的風光極美,但由於這裡常發生落石,十分危險,因此通往燈塔的步道目前已封閉,不對遊客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