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點評找到的餐廳,一路上看到村裡的其他大部分餐廳生意都很蕭條,就他家的客人最多。環境也不錯,有好幾個大廳,從布置上可以看得到平時生意興隆時的樣子。我們點的兩人套餐,一份三七燉雞湯,一條梯田魚和一個炒青菜,吃得出來雞和魚都是農家養的,味道不同於城市裡的飼料雞,湯味鮮美,魚肉很綿雜,屬於生態魚。加了調料辣椒蘸水碟后更好吃。分量也很足,兩個人可着勁的吃都沒有吃完。
【口味】美味可口【環境】好【服務】好
環境看起來不錯,口味還可以。就那樣吧
口感不錯,香味撲面而來,環境優雅
🌸 丘北慢時光:這家文藝餐廳藏着彝族人的詩意生活 漫步在雲南丘北的街巷,忽然被一陣混着花椒香的琵琶聲吸引——抬頭看見"夏雨路軒"木質招牌下,幾株山茶花正探出白牆。這座以彝族傳統"一顆印"民居改造的餐廳,房樑上還留存着清代匠人雕刻的火焰紋,百年前馬幫商隊歇腳的驛站,如今飄起了咖啡香。 🍃 古建築里的新靈魂 店主阿詩瑪是位留學歸來的彝族姑娘,她把祖母的織布機擺在院落中央,藍染桌布上的蕨類紋樣與玻璃幕牆形成奇妙對話。服務員穿着改良版對襟繡花褂子,遞來的菜單竟是本羊皮紙手賬——第一頁就寫着"丘北辣椒炒臘肉"的百年配方故事。二樓露台能望見城外普者黑的喀斯特山峰,某張餐桌恰好是當年馬幫算賬的老櫃檯改造的。 🍜 味覺非遺博物館 必點的"三七汽鍋雞"用的陶罐,復刻了出土的西漢滇國炊具;服務員會提醒你先盛勺湯敬天地——這是彝族"祭火"儀式的簡化版。有意思的是那道"苦蕎粑粑蘸蜂蜜",裝盤竟是塊不規則石板,服務員笑着解釋:"咱們丘北人祖祖輩輩都用紅河峽谷的頁岩當餐盤呢!" 📖 掌柜的私藏彩蛋 結賬時發現收銀台旁有面"故事牆",貼滿老照片:1950年代馬幫在此歇腳的泛黃影像、1983年法國探險家留下的餐費收據。最驚喜的是消費滿額贈送的伴手禮——印着彝族創世史詩《梅葛》節選的麻布書籤,背面竟是餐廳獨家手繪的"普者黑野生菌採摘地圖"。 在夏雨路軒,吃飯成了穿越時空的儀式。當夕陽給夯土牆鍍上金邊,天井裡突然響起月琴聲——原來每晚六點,店主爺爺都會來彈一曲《阿細跳月》。此刻終於明白,所謂文藝范,不過是把生活過成傳承的樣子。 #雲南小眾旅行 #彝族文化體驗 #古建築改造 #非遺美食 #普者黑周邊
跟着點評找到的餐廳,一路上看到村裡的其他大部分餐廳生意都很蕭條,就他家的客人最多。環境也不錯,有好幾個大廳,從布置上可以看得到平時生意興隆時的樣子。我們點的兩人套餐,一份三七燉雞湯,一條梯田魚和一個炒青菜,吃得出來雞和魚都是農家養的,味道不同於城市裡的飼料雞,湯味鮮美,魚肉很綿雜,屬於生態魚。加了調料辣椒蘸水碟后更好吃。分量也很足,兩個人可着勁的吃都沒有吃完。
【口味】美味可口【環境】好【服務】好
環境看起來不錯,口味還可以。就那樣吧
口感不錯,香味撲面而來,環境優雅
🌸 丘北慢時光:這家文藝餐廳藏着彝族人的詩意生活 漫步在雲南丘北的街巷,忽然被一陣混着花椒香的琵琶聲吸引——抬頭看見"夏雨路軒"木質招牌下,幾株山茶花正探出白牆。這座以彝族傳統"一顆印"民居改造的餐廳,房樑上還留存着清代匠人雕刻的火焰紋,百年前馬幫商隊歇腳的驛站,如今飄起了咖啡香。 🍃 古建築里的新靈魂 店主阿詩瑪是位留學歸來的彝族姑娘,她把祖母的織布機擺在院落中央,藍染桌布上的蕨類紋樣與玻璃幕牆形成奇妙對話。服務員穿着改良版對襟繡花褂子,遞來的菜單竟是本羊皮紙手賬——第一頁就寫着"丘北辣椒炒臘肉"的百年配方故事。二樓露台能望見城外普者黑的喀斯特山峰,某張餐桌恰好是當年馬幫算賬的老櫃檯改造的。 🍜 味覺非遺博物館 必點的"三七汽鍋雞"用的陶罐,復刻了出土的西漢滇國炊具;服務員會提醒你先盛勺湯敬天地——這是彝族"祭火"儀式的簡化版。有意思的是那道"苦蕎粑粑蘸蜂蜜",裝盤竟是塊不規則石板,服務員笑着解釋:"咱們丘北人祖祖輩輩都用紅河峽谷的頁岩當餐盤呢!" 📖 掌柜的私藏彩蛋 結賬時發現收銀台旁有面"故事牆",貼滿老照片:1950年代馬幫在此歇腳的泛黃影像、1983年法國探險家留下的餐費收據。最驚喜的是消費滿額贈送的伴手禮——印着彝族創世史詩《梅葛》節選的麻布書籤,背面竟是餐廳獨家手繪的"普者黑野生菌採摘地圖"。 在夏雨路軒,吃飯成了穿越時空的儀式。當夕陽給夯土牆鍍上金邊,天井裡突然響起月琴聲——原來每晚六點,店主爺爺都會來彈一曲《阿細跳月》。此刻終於明白,所謂文藝范,不過是把生活過成傳承的樣子。 #雲南小眾旅行 #彝族文化體驗 #古建築改造 #非遺美食 #普者黑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