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晚上要逛夜市所以在第一樓點了兩籠包子和一個燒椒涼粉,挺好吃,包子餡很香很嫩,老爸老媽都稱讚味道好
通宵達旦、熱鬧異常的小吃夜市是開封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之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耍鬧去處,通宵不絕。"鼓樓廣場是開封最大的夜市所在地。入夜,廣場兩側,統一規格的小吃貨車整齊地排例在飲食區內,高吆低喝、悠揚婉轉的叫賣聲和餐具的碰擊聲,匯成了一曲動人的交響樂,使廣場成為開封不夜城的聚光點。
開封第一樓是一家百年老店。該店所經營的“第一樓小籠包子”,系傳統名吃,源於北宋東京名吃“王樓山洞梅花包子”。第一樓小籠包子造型優美,其形之“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被譽為“中州膳食一絕”。小籠包子選料講究,製作精細。採用豬後腿的瘦肉為餡,精粉為皮,爆火蒸制而成。其特點是:外形美觀,小巧玲瓏,皮薄餡多,灌湯流油,味道鮮美,清香利口
作為土生土長的河南人,作為開封本地人。真的想說一句,垃圾!小籠包還不如大排檔正宗,其他小食也不如外邊賣的好吃,價錢死貴,服務還差勁。典型的坑外地人!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比如這個鯉魚焙面還比較好。
開封第一樓是一家百年老店。該店所經營的“第一樓小籠包子”,系傳統名吃,源於北宋東京名吃“王樓山洞梅花包子”。第一樓小籠包子造型優美,其形之“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被譽為“中州膳食一絕”。小籠包子選料講究,製作精細。採用豬後腿的瘦肉為餡,精粉為皮,爆火蒸制而成。其特點是:外形美觀,小巧玲瓏,皮薄餡多,灌湯流油,味道鮮美,清香利口。
到開封玩,吃灌湯包朋友推薦的是“黃家老店”,可頭一天晚上到的晚了點,人家關門了。因為第二天訂了下午清明上河園的聯票,所以中午就決定到寺後街的第一樓吃灌湯包。不到十一點去的,裏面已經有一些人了,我和兒子兩個人點了兩籠普通灌湯包,一籠25元,點了一個炒涼粉(26元),一份桶子雞(48元)。炒涼粉不錯,略有一點咸,口感還好!桶子雞就一般了,其實想說差的,咸、骨頭碴子多、嚼不動,兒子吃了一塊就拒絕再吃,我為了不浪費堅持吃了一半,兩次差點扎了嘴,這個菜差評!灌湯包味道非常一般,皮厚、湯少、餡兒不鮮,兒子吃了第一個就說,不如上海城隍廟的灌湯包,我也同感,要說這就是開封名吃真心感覺有點吹了!(當然,這隻是在這家店的感受,其實真有非常好吃的店,就是朋友推薦的那家)可能是期望值太高了吧,這家店據說上了舌尖上的中國,可我沒印象呢?下面的圖,依次炒涼粉、桶子雞(涼菜)、灌湯包。
對於遊客來講,我並不確定自己去了哪一家,總之是在小宋城裡的,灌湯包是招牌,它不同於我們江南的湯包,我們口味偏甜,其實吃多了會膩,而開封灌湯包口號比較清爽,但我覺得肉的味道不如我們這裏鮮,可能是地域不同,口味不同的緣故吧!
在開封吃了兩頓包子,都感覺一般,說第一樓最正宗,臨離開開封怎麼也要品嘗上。但有點失望,沒有菊花褶子燈籠湯包的感覺,服務員推劍了個特色豆腐也感覺不是很好吃。
因為晚上要逛夜市所以在第一樓點了兩籠包子和一個燒椒涼粉,挺好吃,包子餡很香很嫩,老爸老媽都稱讚味道好
通宵達旦、熱鬧異常的小吃夜市是開封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之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耍鬧去處,通宵不絕。"鼓樓廣場是開封最大的夜市所在地。入夜,廣場兩側,統一規格的小吃貨車整齊地排例在飲食區內,高吆低喝、悠揚婉轉的叫賣聲和餐具的碰擊聲,匯成了一曲動人的交響樂,使廣場成為開封不夜城的聚光點。
開封第一樓是一家百年老店。該店所經營的“第一樓小籠包子”,系傳統名吃,源於北宋東京名吃“王樓山洞梅花包子”。第一樓小籠包子造型優美,其形之“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被譽為“中州膳食一絕”。小籠包子選料講究,製作精細。採用豬後腿的瘦肉為餡,精粉為皮,爆火蒸制而成。其特點是:外形美觀,小巧玲瓏,皮薄餡多,灌湯流油,味道鮮美,清香利口
作為土生土長的河南人,作為開封本地人。真的想說一句,垃圾!小籠包還不如大排檔正宗,其他小食也不如外邊賣的好吃,價錢死貴,服務還差勁。典型的坑外地人!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比如這個鯉魚焙面還比較好。
開封第一樓是一家百年老店。該店所經營的“第一樓小籠包子”,系傳統名吃,源於北宋東京名吃“王樓山洞梅花包子”。第一樓小籠包子造型優美,其形之“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被譽為“中州膳食一絕”。小籠包子選料講究,製作精細。採用豬後腿的瘦肉為餡,精粉為皮,爆火蒸制而成。其特點是:外形美觀,小巧玲瓏,皮薄餡多,灌湯流油,味道鮮美,清香利口。
到開封玩,吃灌湯包朋友推薦的是“黃家老店”,可頭一天晚上到的晚了點,人家關門了。因為第二天訂了下午清明上河園的聯票,所以中午就決定到寺後街的第一樓吃灌湯包。不到十一點去的,裏面已經有一些人了,我和兒子兩個人點了兩籠普通灌湯包,一籠25元,點了一個炒涼粉(26元),一份桶子雞(48元)。炒涼粉不錯,略有一點咸,口感還好!桶子雞就一般了,其實想說差的,咸、骨頭碴子多、嚼不動,兒子吃了一塊就拒絕再吃,我為了不浪費堅持吃了一半,兩次差點扎了嘴,這個菜差評!灌湯包味道非常一般,皮厚、湯少、餡兒不鮮,兒子吃了第一個就說,不如上海城隍廟的灌湯包,我也同感,要說這就是開封名吃真心感覺有點吹了!(當然,這隻是在這家店的感受,其實真有非常好吃的店,就是朋友推薦的那家)可能是期望值太高了吧,這家店據說上了舌尖上的中國,可我沒印象呢?下面的圖,依次炒涼粉、桶子雞(涼菜)、灌湯包。
對於遊客來講,我並不確定自己去了哪一家,總之是在小宋城裡的,灌湯包是招牌,它不同於我們江南的湯包,我們口味偏甜,其實吃多了會膩,而開封灌湯包口號比較清爽,但我覺得肉的味道不如我們這裏鮮,可能是地域不同,口味不同的緣故吧!
在開封吃了兩頓包子,都感覺一般,說第一樓最正宗,臨離開開封怎麼也要品嘗上。但有點失望,沒有菊花褶子燈籠湯包的感覺,服務員推劍了個特色豆腐也感覺不是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