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水麵很勁道,蘸料很香,胡椒味不是很重,個人覺得很好吃。 黃涼粉和白涼粉不太符合個人口味,不入味而且感覺有一點塑料的味道。 紅油水餃跟市面上的味道相差不多,也還可以。 我經常去的是文殊院對面的那家小店,往前走還有一家大店,我總覺得大店和小店甜水麵的味道不太一樣,不知道是不是那天廚師調的味不一樣還是自己心理問題,不過如果小店排隊需要很久的話可以去大店嘗試一下,座位會多一些。
突然很想吃煮涼粉,他們家排前三應該問題不大吧,煮涼粉豆豉和芹菜顆顆豁到一起那個味道不擺了,把涼粉夾成小坨,裹悶相料吃起之安逸,一直覺得涼粉熱嘞吃起最巴適;牛肉粉簡直沒有想到哈,一直都在找原來火鍋粉嘞味道,我嘞天這家就是三一模一樣哈,記到給他說粉少點兒豆芽,蒜泥多點兒就更巴適了;旋子涼粉味道差了點,醋不夠酸和蒜不夠味拖了後腿,下次不點了。老店之所以有它嘞魅力因為它——穩如老狗!!!
非常實惠的館子,煮涼粉,手工甜水麵,生活最必要的部分。個人是心情不太好的時候就選擇去吃一碗,已經養成一種生活習慣了。三十年前在街口的時候風味更佳。
洞子口張老二涼粉店,開在文殊院大門的斜對面,已經在這裏經營半個多世紀了,從沒有挪過窩,它完美的打破的景區無美食的魔咒,來逛文殊院的遊客或者來燒香的老婆婆,都會來整一碗。雖說店名帶的有涼粉,但他家最出名的其實是甜水面,多年不變的好味道。麵條是很粗的那種,非常有彈性和韌勁。 再淋上秘制的熟油辣子、花椒面、芝麻醬,味覺層次豐富,資格的成都味道!再說回到他家的涼粉,黃白涼粉、煮涼粉、豌豆涼粉、旋子涼粉等等...種類很多,要是去的人多可以每樣都點起嘗嘗,保管不得失望。人均:11元,甜水面7元/碗地址:青羊區文殊院街39號
在文殊院旁邊,店內樸素的裝修,很有種老國營飯店的調調,吃之前先買票,這票據也相當有歷史感。可能是工作日的原因並未排隊,幾秒鐘的時間,一碗涼粉便從窗口遞了出來,嘿嘿!有點小慶幸。涼粉稱得上是一種很草根的市井小吃了,用碗豆做的白涼粉和黃涼粉,加以炒制的豆鼓泥,吃起來滋味十足,隱隱地還有股豆香。與口感細嫩的涼粉相比,甜水面可是粗獷許多,麵食中的“男子漢”當之無愧。張老二家的甜水面名氣之高,早已超過了當家的涼粉,麵條較粗,三四根麵條就能裝滿一碗,筋道有嚼頭,入口微甜,那滋味異乎尋常。
心心念念的洞子口張老二涼粉終於吃到了!就在文殊院的對面,準確的說是還沒到文殊院門口就能看到這座無虛席的洞子口張老二涼粉了。雖說外地人永遠不懂地道的小吃是怎麼樣的,反正沒吃過的都是好吃的,但這家確實不負眾望。到了以後店面爆滿,大多都是拼桌的。同桌的兩個男生是成都本地人,他們很熱情的介紹說這家的甜水面是成都最好吃的,兩個人點了差不多六七碗吧,小小的一碗不管飽,卻可以嘗試各種面也是不錯的選擇。聊天之餘我也吃到了我的甜水面,一小碗7元,這是我從來沒有吃過的,第一感覺比烏冬面還粗,這應該是蠻硬的面,結果咬下去還蠻意外,不軟不硬,有嚼勁,甜甜的好喜歡,醬料應該有糖、辣椒油、花生粉、味精、蒜蓉吧,甜中又辣吃得好爽!豌豆涼粉我嘗了幾口,感覺沒有拌勻的化淡淡的,所以配上辣椒確實很有地方特色。我媽喜歡黃涼粉,一小碗也是7元,有鹼的味道,這涼粉挺大一個,就是有些淡,必須得拌勻了吃才有滋味。涼粉也是很粗一條晶瑩剔透的,伴上具有川味的醬特別開胃。還有什麼龍抄手啊、面之類的。胃大的人真的是可以點多點不同款都吃看看,因為小小一碗份量說大也不大。以後去成都都要再去吃這家!!店裡種類多,可惜胃太小了……其實也可以一群人去吃,點個一桌,這樣就可以一樣嘗一口了哈哈哈哈哈。儘管座無虛席客源滿座但工作人員依然有條不紊的操作着,沒有面沒有涼粉了,后廚送上;前台點完買了單,這隔間里的阿姨就開始配佐料,強迫症的人看了會很舒服……
成都火車站候車,時間寬裕。地鐵1號線前往文珠院。對面就是赫赫有名滴張老二涼粉店。文殊院里唯一木有翻新過滴老字號,古樸實在,這裏吃滴就是一個味兒,所以每一碗都很少很小,可以多要幾個口味滴嘗嘗。可冷可熱。甜水面應該算是招牌了,幾乎人手一碗,粗粗一根,韌性有嚼頭,先辣后甜還有些麻麻滴。作為成都名小吃,洞子口張老二涼粉顯得不一樣,超高滴人氣、超好滴口碑、超值滴口感,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會去嘗嘗滴。洞子口張老二涼粉:老字號滴市井小店,涼粉最為出名,有涼拌滴白涼粉、黃涼粉,也有熱滴煮涼粉,入口爽滑,各有各味,還有出名滴甜水面,面有嚼頭,作料辣、甜、香、麻都齊,味道相當滴好,而且價錢滴超便宜,五元就能過嘴癮。到了此地,花個小錢,筆者作為遊客自然要嘗滴
起了一大早,從磨子橋一路吃到文殊院,看看時間還不到11點,想想這家馳名蓉城的洞子口張老二涼粉在這時間段不至於排隊太兇殘,然而。。。隊伍長的都看不到店門了。20多米長的隊伍,還折了三折,真是望而生畏!幸好肚子里已經塞了1個鍋盔,小半隻甜皮鴨、一碗素椒炸醬面、一碗紅油抄手和半碗肥腸粉,外加好幾杯咖啡,早已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很坦蕩的邊排隊邊玩遊戲消食。原本的計劃就是白涼粉、黃涼粉、甜水面和鍋盔,結果前面已經排到的人拿到鍋盔后,咬了幾口就扔了,憷的我眼角直跳。加上已經吃過王記鍋盔的關係,就。。。果斷把這家的鍋盔剔除菜單了,文殊三寶也不怎麼靠譜啊!大概等了45分鐘的樣子,總算輪到我了,千辛萬苦在小角落裡搶到位置,憑着小票拿好兩份和甜水面,心滿意足的準備開動。PS:嚴重提醒,一定要看好自個兒的包和口袋,切記!切記!先來說說甜水面,這家的甜水面其實比涼粉更有名。甜水面比較寬,是我在成都吃到的最寬厚的面型,但是不至於過硬,稍微有點柔軟又很有咀嚼感,這麼小小的一碗其實很管飽。大道至簡,這種不起眼的甜水面其實真心很考驗手藝,硬軟程度和韌性讓我很喜歡。至於上面的醬汁,甜度明顯蓋過了辣度,不甚猛烈的辣度甚至稱不上“微微辣”的級別,就是滿口香甜的吃完之後,回味有點絲絲辣意。而這甜度也沒有過於甜膩,而是讓人感覺很幸福的香甜感,也挺不錯,吃着很香。白涼粉的口感很爽滑,不愧是有着馳名蓉城的資本,涼粉做的真心不錯,順溜般的口感,吃着真是滿嘴清爽。醬汁放了不少醋,酸度比較明顯,辣度其次,同樣也不算很辣,吃完一小碗也就額頭微微薄汗的程度而已。別看上面的辣椒面很恐怖,但只是增加口味的香辣,重點是“香”,辣度其實還好啦~最後的黃涼粉,相對於白涼粉的爽滑,黃涼粉吃多了會有點偏膩,所以一小碗的分量真的是足夠了。受限於個人口味愛好吧,這碗黃涼粉我剩了一半,不是很喜歡,口感是挺細膩的,但吃上兩三口就夠了,再多了影響口感。最後,聽聞這幾年來,張老五涼粉的味道逐漸趕超了張老二,因為行程太滿所以就沒去張老五,不能親身比較,着實遺憾,這個重任就靠其他廣大吃貨們了!
甜水麵很勁道,蘸料很香,胡椒味不是很重,個人覺得很好吃。 黃涼粉和白涼粉不太符合個人口味,不入味而且感覺有一點塑料的味道。 紅油水餃跟市面上的味道相差不多,也還可以。 我經常去的是文殊院對面的那家小店,往前走還有一家大店,我總覺得大店和小店甜水麵的味道不太一樣,不知道是不是那天廚師調的味不一樣還是自己心理問題,不過如果小店排隊需要很久的話可以去大店嘗試一下,座位會多一些。
突然很想吃煮涼粉,他們家排前三應該問題不大吧,煮涼粉豆豉和芹菜顆顆豁到一起那個味道不擺了,把涼粉夾成小坨,裹悶相料吃起之安逸,一直覺得涼粉熱嘞吃起最巴適;牛肉粉簡直沒有想到哈,一直都在找原來火鍋粉嘞味道,我嘞天這家就是三一模一樣哈,記到給他說粉少點兒豆芽,蒜泥多點兒就更巴適了;旋子涼粉味道差了點,醋不夠酸和蒜不夠味拖了後腿,下次不點了。老店之所以有它嘞魅力因為它——穩如老狗!!!
非常實惠的館子,煮涼粉,手工甜水麵,生活最必要的部分。個人是心情不太好的時候就選擇去吃一碗,已經養成一種生活習慣了。三十年前在街口的時候風味更佳。
洞子口張老二涼粉店,開在文殊院大門的斜對面,已經在這裏經營半個多世紀了,從沒有挪過窩,它完美的打破的景區無美食的魔咒,來逛文殊院的遊客或者來燒香的老婆婆,都會來整一碗。雖說店名帶的有涼粉,但他家最出名的其實是甜水面,多年不變的好味道。麵條是很粗的那種,非常有彈性和韌勁。 再淋上秘制的熟油辣子、花椒面、芝麻醬,味覺層次豐富,資格的成都味道!再說回到他家的涼粉,黃白涼粉、煮涼粉、豌豆涼粉、旋子涼粉等等...種類很多,要是去的人多可以每樣都點起嘗嘗,保管不得失望。人均:11元,甜水面7元/碗地址:青羊區文殊院街39號
在文殊院旁邊,店內樸素的裝修,很有種老國營飯店的調調,吃之前先買票,這票據也相當有歷史感。可能是工作日的原因並未排隊,幾秒鐘的時間,一碗涼粉便從窗口遞了出來,嘿嘿!有點小慶幸。涼粉稱得上是一種很草根的市井小吃了,用碗豆做的白涼粉和黃涼粉,加以炒制的豆鼓泥,吃起來滋味十足,隱隱地還有股豆香。與口感細嫩的涼粉相比,甜水面可是粗獷許多,麵食中的“男子漢”當之無愧。張老二家的甜水面名氣之高,早已超過了當家的涼粉,麵條較粗,三四根麵條就能裝滿一碗,筋道有嚼頭,入口微甜,那滋味異乎尋常。
心心念念的洞子口張老二涼粉終於吃到了!就在文殊院的對面,準確的說是還沒到文殊院門口就能看到這座無虛席的洞子口張老二涼粉了。雖說外地人永遠不懂地道的小吃是怎麼樣的,反正沒吃過的都是好吃的,但這家確實不負眾望。到了以後店面爆滿,大多都是拼桌的。同桌的兩個男生是成都本地人,他們很熱情的介紹說這家的甜水面是成都最好吃的,兩個人點了差不多六七碗吧,小小的一碗不管飽,卻可以嘗試各種面也是不錯的選擇。聊天之餘我也吃到了我的甜水面,一小碗7元,這是我從來沒有吃過的,第一感覺比烏冬面還粗,這應該是蠻硬的面,結果咬下去還蠻意外,不軟不硬,有嚼勁,甜甜的好喜歡,醬料應該有糖、辣椒油、花生粉、味精、蒜蓉吧,甜中又辣吃得好爽!豌豆涼粉我嘗了幾口,感覺沒有拌勻的化淡淡的,所以配上辣椒確實很有地方特色。我媽喜歡黃涼粉,一小碗也是7元,有鹼的味道,這涼粉挺大一個,就是有些淡,必須得拌勻了吃才有滋味。涼粉也是很粗一條晶瑩剔透的,伴上具有川味的醬特別開胃。還有什麼龍抄手啊、面之類的。胃大的人真的是可以點多點不同款都吃看看,因為小小一碗份量說大也不大。以後去成都都要再去吃這家!!店裡種類多,可惜胃太小了……其實也可以一群人去吃,點個一桌,這樣就可以一樣嘗一口了哈哈哈哈哈。儘管座無虛席客源滿座但工作人員依然有條不紊的操作着,沒有面沒有涼粉了,后廚送上;前台點完買了單,這隔間里的阿姨就開始配佐料,強迫症的人看了會很舒服……
成都火車站候車,時間寬裕。地鐵1號線前往文珠院。對面就是赫赫有名滴張老二涼粉店。文殊院里唯一木有翻新過滴老字號,古樸實在,這裏吃滴就是一個味兒,所以每一碗都很少很小,可以多要幾個口味滴嘗嘗。可冷可熱。甜水面應該算是招牌了,幾乎人手一碗,粗粗一根,韌性有嚼頭,先辣后甜還有些麻麻滴。作為成都名小吃,洞子口張老二涼粉顯得不一樣,超高滴人氣、超好滴口碑、超值滴口感,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會去嘗嘗滴。洞子口張老二涼粉:老字號滴市井小店,涼粉最為出名,有涼拌滴白涼粉、黃涼粉,也有熱滴煮涼粉,入口爽滑,各有各味,還有出名滴甜水面,面有嚼頭,作料辣、甜、香、麻都齊,味道相當滴好,而且價錢滴超便宜,五元就能過嘴癮。到了此地,花個小錢,筆者作為遊客自然要嘗滴
起了一大早,從磨子橋一路吃到文殊院,看看時間還不到11點,想想這家馳名蓉城的洞子口張老二涼粉在這時間段不至於排隊太兇殘,然而。。。隊伍長的都看不到店門了。20多米長的隊伍,還折了三折,真是望而生畏!幸好肚子里已經塞了1個鍋盔,小半隻甜皮鴨、一碗素椒炸醬面、一碗紅油抄手和半碗肥腸粉,外加好幾杯咖啡,早已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很坦蕩的邊排隊邊玩遊戲消食。原本的計劃就是白涼粉、黃涼粉、甜水面和鍋盔,結果前面已經排到的人拿到鍋盔后,咬了幾口就扔了,憷的我眼角直跳。加上已經吃過王記鍋盔的關係,就。。。果斷把這家的鍋盔剔除菜單了,文殊三寶也不怎麼靠譜啊!大概等了45分鐘的樣子,總算輪到我了,千辛萬苦在小角落裡搶到位置,憑着小票拿好兩份和甜水面,心滿意足的準備開動。PS:嚴重提醒,一定要看好自個兒的包和口袋,切記!切記!先來說說甜水面,這家的甜水面其實比涼粉更有名。甜水面比較寬,是我在成都吃到的最寬厚的面型,但是不至於過硬,稍微有點柔軟又很有咀嚼感,這麼小小的一碗其實很管飽。大道至簡,這種不起眼的甜水面其實真心很考驗手藝,硬軟程度和韌性讓我很喜歡。至於上面的醬汁,甜度明顯蓋過了辣度,不甚猛烈的辣度甚至稱不上“微微辣”的級別,就是滿口香甜的吃完之後,回味有點絲絲辣意。而這甜度也沒有過於甜膩,而是讓人感覺很幸福的香甜感,也挺不錯,吃着很香。白涼粉的口感很爽滑,不愧是有着馳名蓉城的資本,涼粉做的真心不錯,順溜般的口感,吃着真是滿嘴清爽。醬汁放了不少醋,酸度比較明顯,辣度其次,同樣也不算很辣,吃完一小碗也就額頭微微薄汗的程度而已。別看上面的辣椒面很恐怖,但只是增加口味的香辣,重點是“香”,辣度其實還好啦~最後的黃涼粉,相對於白涼粉的爽滑,黃涼粉吃多了會有點偏膩,所以一小碗的分量真的是足夠了。受限於個人口味愛好吧,這碗黃涼粉我剩了一半,不是很喜歡,口感是挺細膩的,但吃上兩三口就夠了,再多了影響口感。最後,聽聞這幾年來,張老五涼粉的味道逐漸趕超了張老二,因為行程太滿所以就沒去張老五,不能親身比較,着實遺憾,這個重任就靠其他廣大吃貨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