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字命名的縣在哪裡?是唯一的嗎?
這裡是全中國唯一用「壽」字命名的縣城——壽縣。這裡也是肥水之戰的古戰場。在我的身後,就是壽縣的古城牆,它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古城,比雲南的大理古城還要早兩百多年。這裡也是《芈月傳》中春申君黃歇的封地,更是全世界豆腐的發源地。今天,阿波就帶你一起走進我家鄉的安徽淮南壽縣古城,走吧!
壽縣呢,歷史上叫壽春,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因楚王為春申君賀壽而得名。它在歷史上曾經四次為都,十次為郡,是春秋時期的蔡國、戰國時期的楚國、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國,以及東漢末年袁術的大成國的國都。
從這個門進去之後,就是壽縣古城的甕城了。萬一有敵軍進攻,打破了這道城門之後,那麼就會進入到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甕城裡面。甕城呢,其實就相當於是一個陷阱。當敵人以為自己攻城成功的時候,會發現旁邊還有一道堅固的城門,把自己困在了這裡。這裡就是斜門加斜道,那麼這個時候伏擊在城上面的一些守城的士兵,就會在上面同時放箭殺敵。這就是古代的「甕中捉鼈」。據說成語「甕中捉鼈」也是這麼來的。
從這個門再穿過去,我們就能夠抵達壽縣古城的裡面了。我們沿著腳下的這條石板路往前走,就會看到中間的一條石板有一條深深的凹槽。這個呢,也是古代的獨輪車碾過的痕跡。可想而知,在古代這裡的人流量車流量究竟有多大。關鍵的是,截止到現在,這裡還保留了以前車水馬龍的煙火氣息,真的是太難得了。中國大多數的古城都已經沒有人居住了,而這裡的古城現在還是車水馬龍,還有很多的電瓶車從這裡來來往往。
我們現在已經登上了壽縣古城的城牆之上,真的是滿滿的歷史感,有種一眼千年的感覺。這裡啊,風吹過的地方都是文化,腳走過的地方皆是歷史。大家看一看城牆下面的這條河,這條河呀,就是護城河了。我還沒有見過哪個古城的護城河有它這麼寬的。在護城河的邊上,這個呢就是古城牆了。大家有沒有看到一眼根本就望不到頭,而在城牆的裡面就是甕城。甕城下面呢,有個門叫做賓陽門,賓陽門的對面有1棟樓,那個呢就是賓陽樓了。甕城也就是「甕中捉鼈」的意思。站在這裡,你能夠感受到古代那種戰場上的煙火氣息。怪不得以前古人有句話說,在壽縣這個地方,如果南人得之,則中原失去屏障;如果北人得之,則江南失去咽喉。所以這裡在歷史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那邊有一塊碑上面寫了肥水之戰的古戰場,帶您去看一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肥水之戰的發生地就是在這裡。當年前秦的80萬大軍來勢洶洶,號稱可以「頭鼈斷流」,結果卻被東山再起的謝安謝賢叔侄領導的8萬東晉軍打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所以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也是來自於這座古老的城市——壽縣。
這座古城除了有軍事防禦功能之外,它還有防洪的功能。你們看,這上面有兩塊碑文。上面的一塊記載的是1954年的時候,最高水位線達到了25.78米;下面的一塊呢,是1991年的時候,最高水位線達到了24.46米。聽當地的老人說呀,當年城外是洪水泛濫,城內卻是安然無恙。不僅外面的洪水進不來,就連內澇的時候,這個古城都設計了解決方案。那麼在它的西南和東北角各有一處清代修建的院壩,每當城內在漲大水的時候,那麼它的水就會通過這裡的涵洞排到城外去;而當城外漲大水的時候,它的涵洞就會自動關閉,防止洪水倒灌。在古代的時候,這裡的防洪排澇方面就已經非常的先進了。
壽縣古城的全長有7.1公里,一共有四座城門,分別是賓陽門、通肥門、定湖門和晉懷門。這些城門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功能。東門呢,就是我身後的賓陽門,寓意著每天迎接的賓客是萬物景仰的太陽,象徵著希望和光明;西門呢,面對壽西湖,取名定湖,寓意穩定和安寧;北門唤作慶淮,希望淮河平靜安靜,象徵著和平與安寧;南門商貿繁榮,賓朋四海,取名通肥,寓意著貿易的暢通和文化的交流。這些寓意不僅體現了壽縣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來到壽縣古城,千萬不要錯過這裡的美食,比如大舅家淮南牛肉湯或者是豆腐宴。歡迎你來到安徽淮南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