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低調的國保,大概是國內彩塑的天花板吧。
相比於如今已經是遊客的平遙古城,我更喜歡古城之外的鎮國寺和雙林寺,這裡沒有熙來攘往的遊客,有的只是一次沉浸式的與古人的對話,難怪會成為《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
·
離開鎮國寺後,便直奔這次二刷平遙最期待的雙林寺。雖然它的年代僅僅定位在明代,在古建眾多的山西並不算突出,但是遍布寺中各殿的2052尊明代彩繪泥塑,確實放之全國都是很頂的一個存在,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的寶庫"。
·
第一眼的雙林寺比鎮國寺要大很多,而且寺院外圍還有一圈高大的夯土包磚牆,看起來多少有點城堡的意味。寺內分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為廟院,有十餘座殿堂、三進院落;東部則是禪院和經房,如今基本都已毀壞。
·
進入雙林寺沿著中軸線,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王殿。相比於殿內的天王與菩薩,更讓我印象深刻卻是天王殿廊檐下一字排開的四大金剛。作為護法力士的形象,這裡四尊造像已經不是印象中金剛兇惡可怖的造型程式,而是採用了更寫實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間中宏大的架式和近3米的高大形體,除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武氣魄,還有一種人世間的親近感。
·
釋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除了華嚴三聖的造像之外,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殿內四壁運用懸塑的手法,採取分層組合、連環壁塑形式,將釋迦牟尼的一生都投射在這座殿宇之內。而影壁牆後的渡海觀音,也是雙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
·
大雄寶殿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築,主像為三身佛,可惜這些塑像經清代重新妝扮,較其他殿內塑像略有逊色。所以大雄寶殿更值得一看的是明代所繪壁畫《禮佛圖》,但同樣可惜的是它在民國初年為白粉所蓋,直到1982年才洗出局部,如今尚可窺到壁畫一斑,線描挺拔,設色艷麗,有著元代遺風。
·
娘娘殿為全寺中軸線上最後一座建築,建於明正德年間。殿內"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據民間傳說所塑,清代曾重妝。東側還有小殿名為貞義祠,內塑"睡姑姑"和"藥婆婆"塑像,為民國年間重塑。因為此殿光線較暗,加上不少塑像眼部被破壞,顯得有些鬼魅。
·
而個人認為雙林寺最精彩的彩塑,並不在這幾個中軸線上的主殿中,而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千佛殿和菩薩殿中。其中僅僅千佛殿就有彩塑五百餘尊,占全寺四分之一。這裡有兩尊雙林寺最出圈的彩塑,一尊是自在觀音,面相恬靜嫻媚,姿態舒暢自然。一尊是韋陀像,它被譽為"中華第一韋陀",造像極富個性,武中蘊文,頗具動勢,是明代彩塑中少見的藝術傑作。除此之外,殿內四周的懸塑和壁塑也是精彩異常,他們的衣冠飾物甚至是研究明代服飾發展演變的可貴資料。
·
菩薩殿最出彩的是千手千眼觀音,結跏居中而坐,儀神態溫柔婉約,手勢千變萬化。如果不是背後伸出許多胳膊,這尊觀音更像是一個美麗嫻雅、雍容大度的少婦。此殿的懸塑同樣不容小覷,四百餘尊菩薩,皆腳登彩雲,有種滿壁生風之感。
·
🏠名字 | 雙林寺
🎫門票 | 35元
⛳地址 | 平遙縣雙林正街28號
🚗交通 | 自駕導航"雙林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