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jue
2025 年 4 月 26 日
推開香港瑰麗酒店厚重的黃銅大門,撲面而來的是一股經過精密計算的香氣——據説調香師花了18個月才確定這種融合了佛手柑、雪松和"香港懷舊氣息"的配方。前台接待的微笑弧度像是用量角器校準過,多一分則諂媚,少一分則冷淡。這讓我想起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論斷:"所謂品味,不過是階級統治的温柔面具。"
客房裡的陳設堪稱當代奢華主義的標本。意大利進口的大理石枱面上,擺放着號稱"亞洲最佳"的迷你吧,一罐印着酒店logo的礦泉水標價98港幣。英國設計師定製的扶手椅需要三個侍者才能挪動,卻讓普通身材的亞洲客人雙腳懸空。這種弔詭的"不適配的奢華",恰如香港這座城市本身——西裝革履的金融精英與籠屋長者共享着同一片維港夜景。
酒店引以為傲的"藝術收藏"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符號遊戲。電梯間那幅草間彌生的南瓜版畫,與東京和紐約分店裡的如出一轍,完美印證了藝術評論家伯格的觀點:"在全球化時代,藝術品正淪為跨國資本的通用貨幣。"而所謂"本土化"的嘗試,不過是請香港插畫家把太平山夜景畫成波普風格,批量印刷在客房信紙上。
米其林三星餐廳的體驗堪稱當代餐飲異化的絕佳案例。侍酒師能説出1982年波爾多左岸的土壤成分,卻對門外送餐小哥的工時一無所知。那道招牌菜"分子料理版避風塘炒蟹",用液氮把市井美味凍成一道價值888港幣的景觀,恰如香港把自身的歷史記憶蒸餾成供遊客消費的懷舊符號。
最富戲劇性的莫過於天際泳池。當客人們在Instagram上拍攝"懸浮"在維港上空的照片時,很少有人注意到下方工地裏,工人們正在40度高温下為下一座奢華酒店澆築地基。這種垂直方向上的階級分層,構成了一幅活生生的都市寓言。
離店時,禮賓部遞上的不是發票,而是一本精裝畫冊《玫瑰人生》,記錄著名流們在酒店的藝術瞬間。翻到末頁的價目表才恍然大悟:所謂的"非凡體驗",早就像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一樣,被明碼標價。香港瑰麗酒店這場奢華啞劇的終極啟示或許是:當資本將一切體驗都轉化為可量化的服務項目時,真正的奢侈反而成了不被定價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