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歌舞大劇院非遺《仿唐樂舞》 | 陝西歌舞大劇院
藝術活動
《唐樂舞》薈萃歷代歌舞所長,集詩、詞、歌、賦予吹奏彈唱,融鍾、鼓、琴、瑟於輕歌曼舞,兼收西域絲綢之路沿線眾多少數民族及國外文化之精粹,充分體現盛唐王朝百國朝賀、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風土人情。於2013 年入選“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依據大量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放、包容、融合的胸襟。舞台呈現仿效唐代樂舞所獨具的形制、曲目、風格、韻律,以增強樂舞藝術的形式美、儀典感。作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唐樂舞》,融樂、舞、詩、歌、畫、服飾於一爐,節目的名目、體裁及範式,皆出自《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全唐詩》、《教坊記》《樂府雜錄》等史籍可考的唐代大麴、散樂、坐部樂、立部樂、軟舞、健舞等。
《唐樂舞》薈萃歷代歌舞所長,集詩、詞、歌、賦予吹奏彈唱,融鍾、鼓、琴、瑟於輕歌曼舞,兼收西域絲綢之路沿線眾多少數民族及國外文化之精粹,充分體現盛唐王朝百國朝賀、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風土人情。於2011年入選“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開場
《華清宮》是唐玄宗與楊貴妃觀看演出並召見文武百官的場所,其規模壯觀華麗,氣勢雄偉,在古樂器的演奏下,表現了唐王朝鼎盛輝煌的氣勢。
女子群舞
《白苧舞》遠在晉代就見於記載的一種民間舞蹈,至唐代更為盛行,舞者長袖均用白色苧麻縫製,翩翩起舞時長袖敏捷飄搖之妙恰似彩雲追月,優美典雅,故名《白苧舞》。
笙獨奏
《春鶯囀》傳說唐太宗冊封太子典禮之時,恰逢黃鶯飛過,視為吉祥之意,遂命樂官譜曲慶賀而由此得名,此曲歡快清脆,婉轉動聽,是盛唐樂舞代表作之一。
女子群舞
《踏歌》少女們迎著春風邊歌邊舞踏青而來,舞蹈表現了古代少女嚮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景。
男子舞蹈
《金剛力士》面具舞蹈在中國古代就有記載,到了唐代十分盛行,這個舞蹈通過驅逐疫鬼,戰勝邪惡。表現唐代人民嚮往太平生活的願望。
女子群舞
《雁塔佛光》舞蹈表現盛唐時期,古老長安的雁塔、佛光普照,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宏大智慧和吉祥,國泰民安,萬代永昌。
嗩吶重奏
《打棗》選自民間樂器,以嗩吶卡腔表現了收獲季節,老人小孩會聚一起愉悅自樂,表現了一家人喜慶豐收的歡快場面。
女子群舞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宮廷舞蹈之一,相傳唐玄宗擅長音律,一日夢遊月宮仙境,目睹眾多仙女身著彩雲般美妙的服飾在天空中漫舞輕歌。夢醒之後譜出音律,交予愛妃楊玉環編。
鼓樂
《鴨子拌嘴》、《老虎磨牙》這兩首打擊樂曲,前者取材西安鼓樂,後者取材渭北民間鼓樂。樂曲刻畫鴨子吵嘴嬉戲的生動和虎行風生的威武雄姿。
尾聲
《大唐禮樂》通過莊穆輝煌的慶典場面和五彩繽紛的樂舞表演,展現大唐空前的繁盛景象和泱泱國風,展示東方樂舞文化的神韻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