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秦腔非遺《秦娃娃》 | 陝西歌舞大劇院
藝術活動
《大秦腔》作為陝西為數不多將非遺表演搬上大劇場的一台演出,秦腔、華陰老腔、皮影戲、碗碗腔、杖頭木偶、戲曲技巧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串聯起來,在40分鐘的演出時間裡,能夠體會到陝西西安濃厚的風味民俗。
每個人記憶中都有自己鍾愛的西安風格,西安作為13朝古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在千百年來老百姓生活中,那些口口相傳的民俗表演藝術,更是西安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華民族的“根”。陝歌大劇院上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大秦腔》,是新劇目、新體驗,老文化、老傳承,新舊交替的碰撞下,帶來的是更加豐富的創新表達、爆點不斷的舞台效果。
第一幕:
《碗碗腔》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它起源於明清時期的民間藝人演唱形式,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地方戲曲形式。碗碗腔通常是由一個人獨唱,伴隨著打擊樂器節奏和動作表演,具有獨特的音韻和節奏感。
第二幕:
皮影《鶴與龜》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戲曲表演形式,利用透明的皮影人物在燈光下投射到幕布上,通過操縱皮影人物來講述故事、傳達價值觀念和展示藝術表現。皮影戲最早誕生於西漢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第三幕:
木偶戲《鍾馗探路》是一種傳統的木偶表演形式,源自中國民間藝術。它通常由一個木製頭部和一個手柄組成,演員通過手持杖頭木偶的手柄來操控木偶的動作和表情,從而進行表演。
第四幕:
《華陰老腔》是陝西省華陰地區傳統的戲曲劇種之一,也被稱為“華陰腔”或“陝北老腔”。它起源於清朝時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華陰老腔以其獨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戲曲風格而聞名,被譽為陝北地區的“國粹”。
第五幕:
《戲曲技巧展示》陝西京劇是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被稱為“秦腔”或“陝西秦腔”。它是在京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結合了漢唱、秦腔和京劇等多種元素,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陝西京劇以其獨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戲曲風格而聞名,被譽為中國戲曲藝術中的珍品。
第六幕:
《飄彩》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源自陝西省。在飄彩表演中,表演者手持五色絲線或五色絹帶,以特定的動作和技巧將絲線或絹帶拋向空中,並在舞動中形成美麗的圖案和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