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搜尋紀錄
熱門景點
台北
日月潭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台中
高雄

台北12 月展覽:日期、行程和門票價格(7 月更新)

已複製至剪貼簿
Are you interested in Tropical Palm Tree Paint Night?
245 people have participated in this poll
Yes
No
50%
50%
×
已複製至剪貼簿
位置
所有位置
中國
台北
事件狀態
全部事件狀態
現正舉行
熱門程度 開始時間
看得見的紅樓夢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

看得見的紅樓夢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4年5月17日–2026年5月17日 (UTC+8)
台北
展覽
《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 | 國立臺灣博物館

《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 |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24年12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展覽
本特展精選自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博士慷慨捐贈的萬餘件偶戲文物,包括戲偶、戲台、道具、劇本與面具等,展現偶戲文物乘載的多元文化,並由此帶領觀眾探索不同文化的相同之處,促進大眾理解與交流。
《AIR Taipei 搭。不搭嗎?》台北藝術進駐計畫展覽 | 寶藏岩國際藝術村

《AIR Taipei 搭。不搭嗎?》台北藝術進駐計畫展覽 | 寶藏岩國際藝術村

2024年8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展覽
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特展「AIR Taipei」聚焦於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的歷史脈絡,並透過三個展間的空間分隔,將敘事軸線拆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區段,依序鋪展其發展軌跡,帶著各位認識藝術與城市的關係。。你以為「AIR Taipei」是航空公司嗎?其實不然! 「AIR Taipei」全名為「Artist-in-Residence Taipei」,即「台北藝術進駐計畫」,是為台北市政府文化政策的一環。 2004年,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接管台北國際藝術村,並依據相關作業要點推動藝術家交流。 2010年,藝術村營運部正式推動「台北藝術進駐計畫」,企圖透過藝術進駐活絡城市空間,創造嶄新的城市氣息。 本展覽聚焦於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的歷史脈絡,並透過三個展間的空間分隔,將敘事軸線拆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區段,依序鋪展其發展軌跡,帶著各位認識藝術與城市的關係。如13號,代表「過去」,以政策發展為主調呈現,輔以藝術進駐的機制說明。 11號展間標誌了台北藝術進駐的「現在」,將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工作室的樣貌,揭開歷年來台北藝術進駐的現場。 9號展間則關乎「未來」,以多項互動性裝置邀請觀眾共同想像台北藝術進駐的未來可能。 不同展間依著各自所代表的歷史區間進行敘事,同時延續展名的趣味性,企圖與觀眾對話。引領觀眾從文化政策的角度觀看城市的變動,重新詮釋生活與藝術的關係。 歡迎搭乘AIR Taipei,請系妥安全帶,台北藝術進駐的旅程即將開始!
《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展覽 | 台北當代藝術館

《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展覽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4年10月19日–12月15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展覽「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來自《反覆演練Re-her-sal》系列計畫。以「反覆演練」為題,並將英文單字「rehearsal(排演)」特意錯拼為「re-her-sal」,強調「her」作為女性受詞的代名詞,並增添錯拼帶來的挑動感。 「re」則帶有「一再」與「repair(修補)」的雙重意涵,試圖將性別的展演擴延為當代藝術的實驗與實踐。性別的「展演」與美術館的「展演」,以不同的詞態與字義形成雙關。 「反覆」則連結生活中的日常、學習、練習、演習等經驗,也與藝術創作中的重複性有關。無論何種形式的創作,背後都是無盡的「反覆演練」。 展名中的「預演(preview)」源自劇場語彙,指非正式的演出,介於作品呈現與排演之間,充滿可能性,是未完成、可修正,也是蓄勢待發。 「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以女性生命經驗、身分與場域為探討,讓觀眾意識「台前(on-stage)」的概念,並重新探問美術館場域中的性別與身體、策展及創作的可能性。展覽鬆動了展演呈現即代表完成的既定觀念,挑戰美術館與展覽的理性框架。本展並不以女性藝術家展覽為號召,而是以「女性經驗與身體」和「空間場域與身分」作為兩大主軸,藉由藝術家的創作去呈現​​女性的生命經驗。 本次展覽邀請了五位藝術家參展。關注身體、擅長限地(site-specific)創作的趙曼君,將台北當代藝術館空間與周遭環境的流變,結合自身家庭故事進行考察與創作。李秀芬則著重於機構與創作的形式化問題,並對評論機制與厭女文化提出批判。程時雍與姸青平時以演員為業,在各個角色與自我之間流轉,思辨愛情的現實與故事。林沛瑤透過影像裝置,呈現女性自我審視與表演意識的生成機制。
《當自由盛開成舞》展覽 | 忠泰美術館

《當自由盛開成舞》展覽 | 忠泰美術館

2024年8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展覽
[「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2024 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邀請創作團隊曾令理及偶然設計共同合作]「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 忠泰美術館 2024 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邀請創作團隊曾令理及偶然設計共同合作。在企業大廳挑高明亮、充滿線條與理性的制式空間中,重新思考「空間與自由」、「公私領域劃分」、「管理控制與開放探索」的界線,透過翻轉既定的空間設計與功能區劃,投注柔軟與感性的詮釋語彙,嘗試改變阻隔的邊界,挑戰空間內自由伸展、舞動的極限姿態。 作品將大廳內管制公私領域的「欄桿」,多重複製、向外擴展、翻轉上旋,以掙脫束縛之姿突破空間框架與功能侷限。將二維平面金屬線條轉化為三維空間動態雕塑,為阻隔和劃分空間的欄桿賦予躍動的生命力,挑戰既定空間的風格調性,反思建築空間中限制與自由之間的關係。
《當自由盛開成舞》展覽 | 忠泰美術館

《當自由盛開成舞》展覽 | 忠泰美術館

2024年8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展覽
[「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2024 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邀請創作團隊曾令理及偶然設計共同合作]「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 忠泰美術館 2024 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邀請創作團隊曾令理及偶然設計共同合作。在企業大廳挑高明亮、充滿線條與理性的制式空間中,重新思考「空間與自由」、「公私領域劃分」、「管理控制與開放探索」的界線,透過翻轉既定的空間設計與功能區劃,投注柔軟與感性的詮釋語彙,嘗試改變阻隔的邊界,挑戰空間內自由伸展、舞動的極限姿態。 作品將大廳內管制公私領域的「欄桿」,多重複製、向外擴展、翻轉上旋,以掙脫束縛之姿突破空間框架與功能侷限。將二維平面金屬線條轉化為三維空間動態雕塑,為阻隔和劃分空間的欄桿賦予躍動的生命力,挑戰既定空間的風格調性,反思建築空間中限制與自由之間的關係。
《AIR Taipei 搭。不搭嗎?》台北藝術進駐計畫展覽 | 寶藏岩國際藝術村

《AIR Taipei 搭。不搭嗎?》台北藝術進駐計畫展覽 | 寶藏岩國際藝術村

2024年8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展覽
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特展「AIR Taipei」聚焦於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的歷史脈絡,並透過三個展間的空間分隔,將敘事軸線拆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區段,依序鋪展其發展軌跡,帶著各位認識藝術與城市的關係。。你以為「AIR Taipei」是航空公司嗎?其實不然! 「AIR Taipei」全名為「Artist-in-Residence Taipei」,即「台北藝術進駐計畫」,是為台北市政府文化政策的一環。 2004年,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接管台北國際藝術村,並依據相關作業要點推動藝術家交流。 2010年,藝術村營運部正式推動「台北藝術進駐計畫」,企圖透過藝術進駐活絡城市空間,創造嶄新的城市氣息。 本展覽聚焦於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的歷史脈絡,並透過三個展間的空間分隔,將敘事軸線拆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區段,依序鋪展其發展軌跡,帶著各位認識藝術與城市的關係。如13號,代表「過去」,以政策發展為主調呈現,輔以藝術進駐的機制說明。 11號展間標誌了台北藝術進駐的「現在」,將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工作室的樣貌,揭開歷年來台北藝術進駐的現場。 9號展間則關乎「未來」,以多項互動性裝置邀請觀眾共同想像台北藝術進駐的未來可能。 不同展間依著各自所代表的歷史區間進行敘事,同時延續展名的趣味性,企圖與觀眾對話。引領觀眾從文化政策的角度觀看城市的變動,重新詮釋生活與藝術的關係。 歡迎搭乘AIR Taipei,請系妥安全帶,台北藝術進駐的旅程即將開始!
《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展覽 | 台北當代藝術館

《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展覽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4年10月19日–12月15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展覽「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來自《反覆演練Re-her-sal》系列計畫。以「反覆演練」為題,並將英文單字「rehearsal(排演)」特意錯拼為「re-her-sal」,強調「her」作為女性受詞的代名詞,並增添錯拼帶來的挑動感。 「re」則帶有「一再」與「repair(修補)」的雙重意涵,試圖將性別的展演擴延為當代藝術的實驗與實踐。性別的「展演」與美術館的「展演」,以不同的詞態與字義形成雙關。 「反覆」則連結生活中的日常、學習、練習、演習等經驗,也與藝術創作中的重複性有關。無論何種形式的創作,背後都是無盡的「反覆演練」。 展名中的「預演(preview)」源自劇場語彙,指非正式的演出,介於作品呈現與排演之間,充滿可能性,是未完成、可修正,也是蓄勢待發。 「反覆演練Re-her-sal:預演」以女性生命經驗、身分與場域為探討,讓觀眾意識「台前(on-stage)」的概念,並重新探問美術館場域中的性別與身體、策展及創作的可能性。展覽鬆動了展演呈現即代表完成的既定觀念,挑戰美術館與展覽的理性框架。本展並不以女性藝術家展覽為號召,而是以「女性經驗與身體」和「空間場域與身分」作為兩大主軸,藉由藝術家的創作去呈現​​女性的生命經驗。 本次展覽邀請了五位藝術家參展。關注身體、擅長限地(site-specific)創作的趙曼君,將台北當代藝術館空間與周遭環境的流變,結合自身家庭故事進行考察與創作。李秀芬則著重於機構與創作的形式化問題,並對評論機制與厭女文化提出批判。程時雍與姸青平時以演員為業,在各個角色與自我之間流轉,思辨愛情的現實與故事。林沛瑤透過影像裝置,呈現女性自我審視與表演意識的生成機制。
《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 | 國立臺灣博物館

《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 |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24年12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展覽
本特展精選自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博士慷慨捐贈的萬餘件偶戲文物,包括戲偶、戲台、道具、劇本與面具等,展現偶戲文物乘載的多元文化,並由此帶領觀眾探索不同文化的相同之處,促進大眾理解與交流。
丹青養志~陳明貴2024書畫展 | 台北

丹青養志~陳明貴2024書畫展 | 台北

2024年12月17日–12月31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播放一闕藍調老曲,煮一壺百年老樹古茶,焚一柱漫然繞室檀香,懷憶著古龍的俠骨柔情,慢慢展閱韜暉書屋主人,文晞先生一幀一幀的形如玫瑰,坐如象,勢如龍的巨嶂山水;及一幅幅行如雲、重如鼎的法書之後,心靈將達以純凈與寧靜,享受人間至絕美感與無憾。 文晞先生20學書藝,30入畫門,傳承江兆申門下陶晴山及周澄山水精髓,自張光賓、戴蘭村與汪中等書家薰陶養藝。 34歲退出凡俗職務,鑽研書畫,韜光養晦。並從收藏、訪名師、勤練功,成為公認之專業書畫家後,始自38歲起,年年策辦書畫個展,至今已逾30春秋,堪稱台灣文人畫之代表。 廿餘年前,已欣賞文晞先生作品,並收藏隸書對聯一幅,展示廳堂終日瞻仰濡沐。近期因緣喜得行書一幀,書房憑添縷縷墨香。再三觀賞文晞先生作品,如同聆聽他在訴說內心澎湃的俠骨豪情,更有一份對人世禪悟的靈脩。觀其所書、<醉墨>、<曠達>、<藏器>、<善>、<壽而康>之隸書作品,能感受他半生安貧守道,為藝術風櫛雨沐,備嘗艱辛所修練的成果。因而在圓潤厚實的書體,不僅內蘊強勁的俠骨柔情,且有一股參透襌悟的沉澱。 品味文晞先生的行書,如米芾帖,抄金剛經,李白等詩鈔,則見其外圓自然,內蘊古雅、蒼勁與厚實,其行筆澀留有度,實為深具內斂,筆力凝聚於溫潤之際,豪無銳氣、火氣,卻又深藏活力,耐人尋味。
BABY SHARK 放電趴展覽 | 台北

BABY SHARK 放電趴展覽 | 台北

結束
台北
展覽
【台北】《舞台 Stage》李吉祥 x 鄭農軒 x 楊佳蓉三人聯展 | 當代一畫廊

【台北】《舞台 Stage》李吉祥 x 鄭農軒 x 楊佳蓉三人聯展 | 當代一畫廊

2024年11月1日–12月14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當代一畫廊將於11月1日起展出《舞台》三人聯展,參展藝術家包括李吉祥、鄭農軒與楊佳蓉。本次展覽以「舞台」為主題,探討其作為觀看介質的雙重性質:一方面,舞台製造出一種與現實暫時脫離的斷裂感,引觀眾進入表演的情境;另一方面,舞台同時又是現實的鏡像,通過各種符號與情節,提供更多與日常生活連結與共情的的契機。這種介於現實與想像之間的空間,激發了無限的遐想與解讀,正如三位藝術家的創作一樣。 三位藝術家通過各自的創作,構築了一個介於觀者與作品之間的「第三空間」——這個空間跨越了傳統的觀看模式,強調觀者在作品詮釋與理解過程中的主動性與參與感,邀請每位觀眾帶著自身的經驗與情感來重新定義作品的內涵與意義。
《FUTURE VISION LAB》2024沉浸式展 | 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 (C-LAB)

《FUTURE VISION LAB》2024沉浸式展 | 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 (C-LAB)

2024年11月1日–12月22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沉浸式展演資訊![FUTURE VISION LAB 2024將於11月1日起至12月22日,連續8個週末,展映匯聚台、德、澳、中、日、韓、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精彩作品,與創作者們一起潛入沉浸式作品帶來的感官體驗之中,今年度「FUTURE VISION LAB 2024」,將於11月1日起至12月22日,連續8個週末,展映匯聚台、德、澳、中、日、韓、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精彩作品,共計15檔節目和3場推廣講座及工作坊,呈現展覽、播映和現場Live 演出等不同形式,一次掌握C-LAB穹頂劇場(FVL DOME)最新的創作內容,與創作者們一起潛入沉浸式作品帶來的感官體驗之中。
丹青養志~陳明貴2024書畫展 | 台北

丹青養志~陳明貴2024書畫展 | 台北

2024年12月17日–12月31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播放一闕藍調老曲,煮一壺百年老樹古茶,焚一柱漫然繞室檀香,懷憶著古龍的俠骨柔情,慢慢展閱韜暉書屋主人,文晞先生一幀一幀的形如玫瑰,坐如象,勢如龍的巨嶂山水;及一幅幅行如雲、重如鼎的法書之後,心靈將達以純凈與寧靜,享受人間至絕美感與無憾。 文晞先生20學書藝,30入畫門,傳承江兆申門下陶晴山及周澄山水精髓,自張光賓、戴蘭村與汪中等書家薰陶養藝。 34歲退出凡俗職務,鑽研書畫,韜光養晦。並從收藏、訪名師、勤練功,成為公認之專業書畫家後,始自38歲起,年年策辦書畫個展,至今已逾30春秋,堪稱台灣文人畫之代表。 廿餘年前,已欣賞文晞先生作品,並收藏隸書對聯一幅,展示廳堂終日瞻仰濡沐。近期因緣喜得行書一幀,書房憑添縷縷墨香。再三觀賞文晞先生作品,如同聆聽他在訴說內心澎湃的俠骨豪情,更有一份對人世禪悟的靈脩。觀其所書、<醉墨>、<曠達>、<藏器>、<善>、<壽而康>之隸書作品,能感受他半生安貧守道,為藝術風櫛雨沐,備嘗艱辛所修練的成果。因而在圓潤厚實的書體,不僅內蘊強勁的俠骨柔情,且有一股參透襌悟的沉澱。 品味文晞先生的行書,如米芾帖,抄金剛經,李白等詩鈔,則見其外圓自然,內蘊古雅、蒼勁與厚實,其行筆澀留有度,實為深具內斂,筆力凝聚於溫潤之際,豪無銳氣、火氣,卻又深藏活力,耐人尋味。
《劉文豪》個展 | 台北

《劉文豪》個展 | 台北

2024年12月21日–2025年1月25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萧言中《指剑之舞》创作40周年经典作品展 | 台北當代藝術館

萧言中《指剑之舞》创作40周年经典作品展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4年12月21日–2025年2月16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線條,做為造形藝術中重要的造形元素,乃是每位畫家或藝術家終其一生孜孜不倦所要追求的東西,意即隨著生命的進程所給予線條的某種特殊且專屬於畫家個人的質性與質地。正所謂線性即筆性,筆性即心性,即是在闡述「線條」由內在的精氣神轉化成為外顯的物質線性,所給人的視知覺感官之生成本質。 而線條,對漫畫藝術家蕭言中而言,則是他創作生涯40年中最為關注、重視的造型元素,這40年間從「手筆」走到「指手合一」的線條流變狀態,蕭言中的線條也逐漸從漫畫式的流暢表現中融入了書法的精氣神韻的運筆,再加上數位時代的激蕩下,其創新融合之意念如同一滴露水滴落於指,於2017年獨創了「指劍畫派」,力求將畫筆凝練於指,揮灑自如,御指如劍,將武術、書道與禪學融合,以純粹、簡練之筆法線條表現出各種人、動物之圖像。 所謂「指劍畫派」,是漫畫藝術家蕭言中在數位科技對應傳統畫筆的沖突下,從抗拒到發現,在此工具的辯證中得出了指性即是筆性亦是神氣運動之輕重軌跡,讓數位科技技術接收而所感所應,精氣神韻皆可藉此顯現。用手指代筆在平板上揮灑,生成出簡約而圓潤的線條,指勢舞動生氣錯落有序,眼下人物對象瞬間一筆、一氣呵成,成就化繁為簡的線條力道,寥寥數筆盡顯禪境,更流露出蕭言中幽默與愛的人生哲學:簡單,深刻。 鑒此,本展以「指劍之舞」為名規劃三個區塊子題,分別就漫畫藝術家蕭言中早期的成名漫畫作品系列《童話短路》、《整形》 及《笨賊一籮筐》等經典名作之原稿與出版來對照呈現,並就蕭言中從過去的漫畫線條融入書法氣韻精神的線條質地轉折做一探究,進而帶出以「指劍」舞指成畫、化繁為簡的近年新作,從中窺探出漫畫藝術家蕭言中的創作心法與歷程,並展現其欲將漫畫表現形式昇華為藝術表現的精神性之宏圖。
萧言中《指剑之舞》创作40周年经典作品展 | 台北當代藝術館

萧言中《指剑之舞》创作40周年经典作品展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4年12月21日–2025年2月16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線條,做為造形藝術中重要的造形元素,乃是每位畫家或藝術家終其一生孜孜不倦所要追求的東西,意即隨著生命的進程所給予線條的某種特殊且專屬於畫家個人的質性與質地。正所謂線性即筆性,筆性即心性,即是在闡述「線條」由內在的精氣神轉化成為外顯的物質線性,所給人的視知覺感官之生成本質。 而線條,對漫畫藝術家蕭言中而言,則是他創作生涯40年中最為關注、重視的造型元素,這40年間從「手筆」走到「指手合一」的線條流變狀態,蕭言中的線條也逐漸從漫畫式的流暢表現中融入了書法的精氣神韻的運筆,再加上數位時代的激蕩下,其創新融合之意念如同一滴露水滴落於指,於2017年獨創了「指劍畫派」,力求將畫筆凝練於指,揮灑自如,御指如劍,將武術、書道與禪學融合,以純粹、簡練之筆法線條表現出各種人、動物之圖像。 所謂「指劍畫派」,是漫畫藝術家蕭言中在數位科技對應傳統畫筆的沖突下,從抗拒到發現,在此工具的辯證中得出了指性即是筆性亦是神氣運動之輕重軌跡,讓數位科技技術接收而所感所應,精氣神韻皆可藉此顯現。用手指代筆在平板上揮灑,生成出簡約而圓潤的線條,指勢舞動生氣錯落有序,眼下人物對象瞬間一筆、一氣呵成,成就化繁為簡的線條力道,寥寥數筆盡顯禪境,更流露出蕭言中幽默與愛的人生哲學:簡單,深刻。 鑒此,本展以「指劍之舞」為名規劃三個區塊子題,分別就漫畫藝術家蕭言中早期的成名漫畫作品系列《童話短路》、《整形》 及《笨賊一籮筐》等經典名作之原稿與出版來對照呈現,並就蕭言中從過去的漫畫線條融入書法氣韻精神的線條質地轉折做一探究,進而帶出以「指劍」舞指成畫、化繁為簡的近年新作,從中窺探出漫畫藝術家蕭言中的創作心法與歷程,並展現其欲將漫畫表現形式昇華為藝術表現的精神性之宏圖。
《AI SPORT》全方位競技體驗展 | 台灣科學教育館

《AI SPORT》全方位競技體驗展 | 台灣科學教育館

2024年12月27日–2025年3月9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生成式AI結合極限運動12月27日-3月9日 士林科教館登場 今年冬天準備好,要全民熱血動起來了嗎? 「AI SPORT」即將於12/27震撼登場士林科教館!這將會是一場前所未見的極限運動挑戰,結合先進的AI科技與多元項目的運動挑戰,邀請所有運動愛好者、家庭朋友及科技迷來親身體驗未來的運動競技世界!準備好了嗎?歡迎加入這場科技與運動的熱血競技! 「AI SPORT」不僅僅是一場運動展覽,它是體能、競賽與科技結合的全方位競技體驗。觀眾入場後首先迎接的將會是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儀,透過它的分析,你將擁有關於自己身體的各項精細數據,獲得專屬於你的身體密碼!接下來你的身體結構將由AI精密解析,獨一無二的影像將呈現在你的眼前,帶上專屬的感應手環,展開一系列的競技運動吧! 展內充滿各種極限運動設施,像是15米疾速賽跑、智能足球、輕艇競賽以及攀巖挑戰…等,都將為身體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參觀者將在各大主題區域中體驗到多項極限運動,並用科技技術打造屬於自己的專屬競技體驗。而全場體能最高峰的《爆發 X 聳立之牆》,參賽者需要攀登上最頂峰,不僅需要腿部的沖刺搭配上手部強勁的抓握與支撐力,還要使出全身肌肉的爆發力!另外也有全家大小都適合的《節奏 X 跳繩》、《騎技 X 賽馬》…等運動。 「AI SPORT」不僅是是運動愛好者不可錯過的極限挑戰,也會成為入場的家庭和朋友創造歡樂回憶的最佳場所!不管男女老少,今年冬天一起加入這場全民性的極限運動挑戰賽吧!加入AI輔助的各種運動,將不再僅是體能挑戰,每一場運動都將是與科技融合的全新冒險,帶你預先體驗未來趨勢的一環!
AI繪動的畫特展 | 台灣科學教育館

AI繪動的畫特展 | 台灣科學教育館

2024年12月27日–2025年3月9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AI繪動的畫特展》以「AI技術結合互動藝術」為主題,展出超過20件科技與創意結合的作品,2024年12月27日至2025年3月9日在科教館登場] (https://res.klook.com/image/upload/v1732505411/p74b6gi7z2p6rmdzcrcu.jpg) 請用手觸摸!在AI繪動美術館當中,我們沒有「請勿觸摸」的警示牌,而是邀請大家來探索AI生成藝術的無限可能。這次展覽以「AI技術結合互動藝術」為主題,展出超過20件科技與創意結合的作品,為各年齡層的觀眾帶來全新體驗。不同於傳統靜態作品,展覽強調動態與互動性,透過趨勢下由AI所生成的畫作,加上豐富感官體驗,讓觀眾與作品產生更深層次的連結。每幅AI生成的畫作都搭配了精心設計的互動機制,讓觀眾能夠實際參與並改變畫作的呈現方式。 每幅AI生成畫作都蘊含獨特的互動方式,當你漫步展場,或許會遇見一位被面紗遮住臉龐的神祕女子;又或者遇上靠在窗台上吹泡泡的少年,當你在起霧的玻璃上書寫,畫中的人物會即時跟隨你的筆跡;當你拿起手機撥打畫作旁的電話號碼,畫中正在閱讀的人物會放下書本,與你展開對話。有些畫作會迴應你的觸摸;有些則會感應你的靠近,你能化身摩西分開波濤,也能成為指揮家帶領整個交響樂團演出,你也可像雷神索爾般的震撼大地。除此之外經典名作也將以前所未見的姿態與你互動。著名的向日葵將隨著你的靠近綻放,蒙娜麗莎露出缺了牙的笑容,拿破崙帥氣騎馬英姿可能因為你的靠近而摔落馬下也說不定。這些畫作都可能因為你的出現而展現出意想不到的一面。這些由AI創造的藝術作品不再是單向的觀賞體驗,而是能夠即時迴應並與觀眾互動的活力個體,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藝術體驗。
《跨‧交‧通:從「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到「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展覽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

《跨‧交‧通:從「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到「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展覽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

2021年3月25日–2024年12月31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本展以「跨‧交‧通」為名,反映本建築因使用單位更迭所承載的歷史記憶,以及其在空間利用功能幾度轉變間,仍持續扮演的「跨域、交流、溝通」的關鍵角色。在大阪商船時期,本建築是執掌台灣近海航運客貨流通牛耳的商辦大樓;於台航公司、公路局使用期間,它是推動台灣航運發展、見證重大公路工程及早期客運網絡擘劃的公務行政中心。古蹟修復後不僅重現建築的歷史風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的進駐,亦使其轉型為致力推動台灣攝影及影像藝術傳承、發展、溝通、跨域及跨國交流的類美術館空間,賦予了古蹟以富含人文價值的新生命。本展透過文獻、照片、建築遺構及歷史文物,介紹本古蹟自「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台航大樓」、「公路大樓」至「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80餘年來的建築生命史,回顧其所走過的歲月足跡及修復再利用歷程。
米奇藝術展全球巡展台北站 | 台北

米奇藝術展全球巡展台北站 | 台北

結束
台北
展覽
天野タケル台北展覽 | 台北

天野タケル台北展覽 | 台北

結束
台北
展覽
《一年計劃:「川堂」》展覽 | 台北當代藝術館

《一年計劃:「川堂」》展覽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4年1月28日–12月29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台北當代藝術館今年打開新的展覽場域,自1月27日起展開為期一年的展覽計劃,由藝術家賴志盛精心打造一個全新的「川堂」場域,將藝術館與學校之間的空間串聯起來。這個展覽場域以百年前建成小學校的古蹟建築為藍本,提供觀者趣味的乒乓球展開互動體驗,喚醒昔日的青春記憶。 當代館是全台第一座與學校共構的美術館,與建成國中以一扇白門相隔。賴志盛的作品「川堂」位於館內入口正中間的一個展廳,打開白門後延伸搭建成一座露台,化身為一個可以穿梭遊走的新川堂。藝術家在兩側各放置一張約150公斤的白色石桌,觀眾在觀看之餘,可以拿起現場提供的乒乓球與球拍,與對面的觀眾在這張合併的球桌上創造一來一往的新感覺,重新體驗校園時光,並以另一種視角觀賞古蹟建築。
《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台北】《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 | 忠泰美術館

《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台北】《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 | 忠泰美術館

2024年8月31日–2025年1月12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忠泰美術館長期思考並探索城市建築議題,《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欲爬梳臺灣建築於 1980-2010 這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與重要事件,瞭解臺灣建築如何演變至今。]忠泰美術館長期思考並探索城市建築議題,本展邀龔書章擔任總策劃,並由王增榮、吳光庭、郭文亮、詹偉雄、褚瑞基、王俊雄、林芳慧組成研究小組,與忠泰美術館團隊共同策劃本展,欲爬梳臺灣建築於 1980-2010 這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與重要事件,瞭解臺灣建築如何演變至今。本展以「解嚴世代」稱呼約 1963 年前後數年出生於臺灣,並於 1987 年解嚴前後完成大學建築教育的建築人。本展聚焦於這群解嚴世代的作品或行動所展現出非傳統、非傳承的「不連續性」特質,從展覽、媒體、設計等面向梳理出解嚴世代的特殊群像,並試圖辯證解嚴世代所代表的新價值觀,其形成的反轉力如何改變了臺灣建築。 這股集體的反轉力量是必然、還是偶然?在時代社會劇變的湧動之下,是否必然地給予這群人面對時代轉變,爭取自由解放的機會,進而成為一波又一波的反轉力?抑或是這群人憑自身的意志,開創出另一種新的地平線?「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本展的命題,不是一項政治提問,也不是要為特定對象立碑,而是希望透過回看與梳理這轉變中的時代與個人之關係,試圖勾勒出我們理解臺灣建築自身豐富而多元發展的初步脈絡。
《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台北】《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 | 忠泰美術館

《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台北】《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 | 忠泰美術館

2024年8月31日–2025年1月12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忠泰美術館長期思考並探索城市建築議題,《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欲爬梳臺灣建築於 1980-2010 這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與重要事件,瞭解臺灣建築如何演變至今。]忠泰美術館長期思考並探索城市建築議題,本展邀龔書章擔任總策劃,並由王增榮、吳光庭、郭文亮、詹偉雄、褚瑞基、王俊雄、林芳慧組成研究小組,與忠泰美術館團隊共同策劃本展,欲爬梳臺灣建築於 1980-2010 這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與重要事件,瞭解臺灣建築如何演變至今。本展以「解嚴世代」稱呼約 1963 年前後數年出生於臺灣,並於 1987 年解嚴前後完成大學建築教育的建築人。本展聚焦於這群解嚴世代的作品或行動所展現出非傳統、非傳承的「不連續性」特質,從展覽、媒體、設計等面向梳理出解嚴世代的特殊群像,並試圖辯證解嚴世代所代表的新價值觀,其形成的反轉力如何改變了臺灣建築。 這股集體的反轉力量是必然、還是偶然?在時代社會劇變的湧動之下,是否必然地給予這群人面對時代轉變,爭取自由解放的機會,進而成為一波又一波的反轉力?抑或是這群人憑自身的意志,開創出另一種新的地平線?「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本展的命題,不是一項政治提問,也不是要為特定對象立碑,而是希望透過回看與梳理這轉變中的時代與個人之關係,試圖勾勒出我們理解臺灣建築自身豐富而多元發展的初步脈絡。
《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台灣》展覽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

《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台灣》展覽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

2024年9月5日–2025年1月5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的臺灣」展覽呈現20世紀初期代表臺灣意象的豐富物產、在地風土及民生狀態;這些栩栩如生的照片,思想起過往臺灣的社會情境及生活樣貌。] 你能想像百年前的臺灣水果攤在賣什麼?如何進行疫苗注射及全城消毒大清潔?首位訪臺的日本皇太子又看到了什麼樣的臺灣?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的臺灣」展覽中,可以看見20世紀初期代表臺灣意象的豐富物產、在地風土及民生狀態;這些栩栩如生的照片,也讓我們思想起過往臺灣的社會情境及生活樣貌。 「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的臺灣」展覽,於9月5日將搶先開展3樓展間,包含呈現1919年霍亂疫情防疫實況的《大政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提醒著剛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的我們,歷史迴返的借鏡與對照。另一部《行啟紀念寫真帖》,為1923年日本當時的皇太子裕仁親王在臺12天的視察行程紀錄照片;此次行啟事件可以說是臺灣20世紀的第一場政治秀,展覽中可以看到裕仁皇太子訪臺過程留下的一些「行啟紀念物」,也有許多現在已不復存在的歷史景物,讓觀眾能藉以體會當時的時光情境。此外,1930年代所發行的《臺灣寫真通信》如同一本廣博豐富的「南國勝景指南」,本展精選其中的特色照片,再現臺灣百年前風光明媚的風景名勝、特色物產、文化報導,讓我們認識縱然時空變換,依然美不勝收的臺灣八景。 本展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首度以典藏的日治時期寫真帖為核心,透過豐富詳盡的介紹,提供觀眾進入照片的影像細節、歷史典故的開卷體驗。這些豐富的詮釋內容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自2020年起陸續與專家學者們共同合作,針對照片內容進行考據、研究與詮釋,並將成果陸續轉化為官方網站的線上開放資源與大眾分享。「典藏開卷」於10月10日國慶日將接續上檔2樓展間的展覽內容,並將於展期間舉辦多元的教育推廣活動,歡迎熱愛文史內容、從事教育相關的民眾與工作者,一起來到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看照片,感受時光記憶以及其中的故事。
《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

《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4年9月5日–2025年3月2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道里,道路與里程數的合稱詞,古代道里交通圖,泛指以道里為主要內容,或是兼繪道路,記有里程數的各種地圖,除單件形式外,亦經常以插圖方式,附存在書籍之中,因此,凡具道里內容特性者,不論書或圖,皆在展示範疇之內。 就功能言,古代道里交通圖籍,與今日電子交通指南系統大抵相似,皆在指引交通,兼而表現道路周遭地貌,隨著製圖技術的演進,今、古道里交通圖籍外觀已大不相同,其普及與便利性,更不可同日而語,現代電子交通指南,形式單一,隨手可得,而古代道里交通圖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品類、形式豐富多元,比如商書裡的路引、路程圖,方誌書籍經常附刻的府、縣地圖,或是專為帝王出巡、謁陵編繪的往返程站細圖,將士戍防巡邊專用的邊防圖,串聯四方的大型驛路圖,以及省、府、州、縣等地方政區圖裡,連帶繪出的城市路線圖等。 展覽精選院藏14世紀至20世紀初期,具道里特性圖籍總二十組件,分兩檔展出,第一檔有:驛路大觀、南北大路、清帝謁陵、行遍天下、市民大道等單元;第二檔維持前、後不變,其餘調整為巡邊之路、翻山越嶺、南巡路上。 除文物外,「走在台灣的路上」多媒體互動裝置,以〈康熙台灣輿圖〉(台博館藏)與〈乾隆台灣地圖〉為素材,結合新竹至本院交通路線空拍動態影像,兩相輝映,提供觀眾行走古代台灣南北大路的真實感受。
【台北】《公主駕到!清代文獻中的公主身影》展覽 | 台北

【台北】《公主駕到!清代文獻中的公主身影》展覽 | 台北

2024年9月7日–12月1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歷史上有許多「無聲之聲」。他們不見得在文獻裡被詳細記載,卻一樣行過土地、參與時代,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故事。 在往昔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社會裡,女性經常是相對無聲的一群。然而,女性如何立足於歷史?他們留下哪些足跡?這次例行展就從女性史主題出發,以在小說或戲劇中依然令人熟悉的「清朝公主」為主題,來嘗試摸索這些課題。 展覽內容以本院所藏清宮檔案文獻為主,呈現清朝公主的身分制度、人際關係、生命故事,及他們在清帝國政治運作中的位置與意義。在這些各類文獻裡,也許我們能找找看,歷史主流敘事之外的人們,在過去與現在,留下了什麼樣的聲音與姿態。
【台北】《公主駕到!清代文獻中的公主身影》展覽 | 台北

【台北】《公主駕到!清代文獻中的公主身影》展覽 | 台北

2024年9月7日–12月1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歷史上有許多「無聲之聲」。他們不見得在文獻裡被詳細記載,卻一樣行過土地、參與時代,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故事。 在往昔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社會裡,女性經常是相對無聲的一群。然而,女性如何立足於歷史?他們留下哪些足跡?這次例行展就從女性史主題出發,以在小說或戲劇中依然令人熟悉的「清朝公主」為主題,來嘗試摸索這些課題。 展覽內容以本院所藏清宮檔案文獻為主,呈現清朝公主的身分制度、人際關係、生命故事,及他們在清帝國政治運作中的位置與意義。在這些各類文獻裡,也許我們能找找看,歷史主流敘事之外的人們,在過去與現在,留下了什麼樣的聲音與姿態。
熱影像展 | 台北當代藝術館

熱影像展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4年9月28日–12月29日 (UTC+8) 結束
台北
展覽
根據統計,每天約有近四億張影像被上傳至社群平台,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數據驅動技術,也顯現了當代社會進入我們所未曾遇見的狂熱狀態。當代館推出的「熱影像」展覽,策展人陳韋綸以過往的策展實踐與影像研究為基礎,試著將「網路」作為理解影像作品的框架,匯集九組國內外藝術家與團隊參與展出:丹尼爾・卡諾加Daniel Canogar(西班牙)、吳宜曄、吳梓安、李亦凡、李勇志、致穎、馬修・格里芬 Matthew Griffin(澳洲)、莊培鑫、許哲豪,探討影像媒介的轉變與變異、當代影像敘事的多重樣貌以及數位資本主義與網路文化的關聯。** **影像媒介的轉變與變異** **西班牙藝術家丹尼爾・卡諾加(Daniel Canogar)的作品《Chyron》以透過即時生成的演算技術,使全球的新聞字幕成為不斷更新訊息的編織網,藉著交織於不同意識形態下的資訊,展現新聞生態的脆弱與不穩定性。曾從事環保稽查員工作的李勇志,在《環保稽查員》系列以此經驗作為靈感,將稽查過程記錄下來的回收物影像投影在帆布上,在令人感到熟悉又奇幻的斑斕景緻中,探討幻象的表面與物體本質不變之間的關係。莊培鑫則是在《你有感覺到熱熱的嗎?》運用3D掃描技術,將物質的表面轉換為數位檔案,透過結合結晶與礦物的雕塑物,思考在這些礦物所帶有的、不可見的能量,是否能透過數位模式被再次生產。** **當代敘事的多重樣貌** **致穎《雕塑品》在其實驗紀錄片中融合表演與影像敘事,以中國北京國家博物館近年所成立的非洲雕塑收藏品影像,探討具權威性的博物館如何展示與詮釋來自異地的文化遺產,以揭示在博物館幽暗陰影中難以窺見的藏品面貌。吳梓安《日常日長(或一次自拍)》以翻拍超八攝影機和十六釐米膠卷、如日記電影的實驗影像中,思辨電影傳統與自我建構的敘事差異,他在作品中以自我記憶的拼貼,呈現出個體如何在數位時代中重塑自身的認同。許哲豪《系統無法辨識 “蟲新路一段”》以西元兩千年前夕因系統錯誤,而增生的千禧蟲(Y2K bug)事件為背景,透過迷因般的影像敘事手法,詼諧地詮釋交錯於網路與現實世界中的全球性網路災難場景,也暗示著虛擬與物質世界難以分離的情境。** **網路文化與數位資本主義** **吳宜曄《Generative Data》以學習模型的演算技術,將社群平台無限推播的圖文重新進行數據提取與分析,試圖藉由作品提供一種方法,以理解個體與數據、演算法、監控資本主義與行為剩餘間的關係。李亦凡《important\_message.mp4》從一系列的網路陰謀論出發,探究在當代網路科技發展下,人們無法確定資訊的真偽,抑或是在爆炸性訊息的餵養中感到恐懼的生命狀態。來自澳洲的藝術家馬修・格里芬(Matthew Griffin)《The Outernet》則是將自己化為如言語失控的觀眾,將新聞主播轉為因其話語而啞口無言的觀眾,並藉著黑色幽默的手法批判社群媒體對個體的數位侵擾,與監控資本主義對隱私的侵蝕及自由的威脅。**
中國澳門 · 陳奕迅FEAR and DREAMS世界巡迴演唱會 – 澳門(最終站) | 銀河綜藝館

中國澳門 · 陳奕迅FEAR and DREAMS世界巡迴演唱會 – 澳門(最終站) | 銀河綜藝館

2025年8月1日–8月10日 (UTC+8)
澳門
北京 · 2025 五月天《#5525 回到那一天》25週年巡迴演唱會 | 鳥巢(國家體育場)

北京 · 2025 五月天《#5525 回到那一天》25週年巡迴演唱會 | 鳥巢(國家體育場)

2025年7月25日–8月17日 (UTC+8)
北京
中國香港 · BLACKPINK WORLD TOUR <DEADLINE> IN HONGKONG | 啟德主場館

中國香港 · BLACKPINK WORLD TOUR <DEADLINE> IN HONGKONG | 啟德主場館

2026年1月24日–1月25日 (UTC+8)
香港
中國澳門 · 鄧麗欣《STEP by STEPHY》演唱會 | 澳門威尼斯人綜藝館

中國澳門 · 鄧麗欣《STEP by STEPHY》演唱會 | 澳門威尼斯人綜藝館

2025年9月20日–9月21日 (UTC+8)
澳門
台北 · Ayumi Hamasaki Asia Tour 2025 - Taipei | 台北小巨蛋

台北 · Ayumi Hamasaki Asia Tour 2025 - Taipei | 台北小巨蛋

2025年8月1日–8月2日 (UTC+8)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