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狀態
熱門程度
開始時間
Art Aquarium(金魚藝術展) in Taipei | 台北
2024年11月23日–2025年5月31日 (UTC+8)
台北
Art Aquarium(金魚藝術展) in Taipei將於2024年11月23日至2025年05月31日在台北市松壽路12號的ATT 4 FUN舉行。入場費為HK$ 49,讓您有機會欣賞到來自東京的熱門展覽「藝術水族館」。這個展覽將金魚觀賞融入現代藝術空間,透過光影、音樂、香氣以及日本傳統文化,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貌。從各種形態的金魚到不同季節的企劃展覽,展示設計充滿驚喜,讓您在這夢幻的空間中流連忘返。無論是喜愛者還是攝影愛好者,都能在這裡找到樂趣。金魚作為夏季的代表,將帶給您一場冬日暖心的視覺盛宴。來參觀Art Aquarium(金魚藝術展) in Taipei,感受金魚之美,探索藝術與自然的奇妙結合。
2025 寶藏岩光節《趖 sô》 | 寶藏岩國際藝術村
2025年3月22日–5月25日 (UTC+8)
台北
今年寶藏岩光節以「趖sô」為主題,呼應蛇年的同時,更藉由「趖」在台語中「緩慢、閒盪」的意涵,期待在這個總是催促我們向前的時代,創造一處讓人放慢腳步、重新發現行走意義的地方——在漫遊中,與自己、與他人、與這片土地展開深刻的對話。
無語言展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年1月17日–5月4日 (UTC+8)
台北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文字語言作為傳遞訊息的根基,來自於它提供了一種共同標準,使我們的溝通具有相對性,進而達到各種目的。因為相容性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文字語言常成為我們描述、詮釋一切的優位。但在當代藝術的領域裡,這個優位卻成為了另一種追求創造性的指標。 身體感覺到了,語言卻還追不到的東西是什麼? 「No Language」並非是一場藝術創作對抗語言系統分類的陳述過程,而是針對藝術家如何在物質中追求精神性、在詮釋中追求啟發性,以及在現實中追求超越性的身影進行折射。 創造性在每個時代皆有其掙扎身影,如同我們眼前的困境之一,是來自於高度媒體化所帶來的「過多」,演算法迎合偏好,使我們意識到很多可能,但卻不見得體會更多事物。就像是穿著全新的攀巖裝站在練習場中,望著眼前七彩而高聳的岩點出神,我們討論著別人的攀爬路徑,看穿每個挑戰者的身體素質,在運動中想像著冒險,空調里正瀰漫著汗味,但身上新買的機能衣卻吊牌未剪。因為「過多」,我們總意識到自己太慢,對身體力行感到猶豫,嚮往著汗水,卻期待能在趕場中將熱情微波。因此,我們追劇不追問,最終進入了一種自我想像的沖刷,成為反被AI訓練的模型。 在瀏覽中將無意識航行,切換成有意識的漫遊。 也許我們可以將「過多」視為一種在瀏覽中創造凝視的新機會。如同AI語言模型的建立,是以大數據歸納出事物的關聯性來接近世界的,即便它使用「已知」來進行預測,與藝術在未知中探索「不可知」不盡相同,但只要能在邊界意識中創造出事物的新秩序,「過多」依然具有創造性。在這個語境裡,藝術可能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追求「語言模型」無法創造的「感覺模型」了,因為AI追求的是效能,目的性明確,而藝術追求的是一種存在的價值,一種即便不斷定義,也永遠抽象的感覺。 這個展覽是當櫃檯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在超越議題批判以及智識門檻的過程中,試圖創造共鳴的成就,也是相對於永無止境田調的填充內容更為謙遜的洞見。他們在語言系統裡成為他者,在與現實切近與疏遠的過程中編織著遠方,遠方永遠是抽象的,抽象的極致會迎來純粹,而純粹則會為普遍性帶來契機。
立即購買
路易絲.布爾喬亞個展《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 | 台北
2025年3月15日–6月30日 (UTC+8)
台北
「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展覽,是台灣首次呈現布爾喬亞的大型展覽,展出超過60件其代表性作品,涵蓋了廣為人知的「蜘蛛」雕塑、珍貴的早期繪畫以及極具象徵意涵的「牢籠」系列等。此次展覽分為三個主題與兩個附章,三大主題分別聚焦於「對母性的關注」、「與父親關係的反思」以及「內心的修復」,深入探討藝術家的人生經歷與創作歷程;兩個附章則展示了藝術家難得一見的早期繪畫作品及其1960年代的代表性雕塑。
路易絲.布爾喬亞個展《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 | 台北
2025年3月15日–6月30日 (UTC+8)
台北
「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展覽,是台灣首次呈現布爾喬亞的大型展覽,展出超過60件其代表性作品,涵蓋了廣為人知的「蜘蛛」雕塑、珍貴的早期繪畫以及極具象徵意涵的「牢籠」系列等。此次展覽分為三個主題與兩個附章,三大主題分別聚焦於「對母性的關注」、「與父親關係的反思」以及「內心的修復」,深入探討藝術家的人生經歷與創作歷程;兩個附章則展示了藝術家難得一見的早期繪畫作品及其1960年代的代表性雕塑。
台北展覽 | 台北
2024年12月21日–2025年5月4日 (UTC+8)
台北
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5月4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將舉辦名為“台北展覽”的活動。週二至週日的開放時間為上午10點至下午6點,售票及入場截止時間為下午5:30,週一、除夕及初一休館。展覽地點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展覽將展出草間彌生自1951年至2005年間的近70件作品,主題分為「草間的綻放」、「圓點・原點」、「草間的蟄伏」和「Love Forever」,深入探討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及生命經驗。門票分為預售單人票、預售特惠票(敬老/愛心)和展期一般票,價格分別為330元、190元和380元。展期一般票持台新信用卡購票可享9折優惠。此外,20人以上的團體可提前兩週與北師美術館聯繫申請。展覽詳情可在北師美術館的官方網站和Facebook專頁獲得。
《AIR Taipei 搭。不搭嗎?》台北藝術進駐計畫展覽 | 寶藏岩國際藝術村
2024年8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特展「AIR Taipei」聚焦於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的歷史脈絡,並透過三個展間的空間分隔,將敘事軸線拆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區段,依序鋪展其發展軌跡,帶著各位認識藝術與城市的關係。。你以為「AIR Taipei」是航空公司嗎?其實不然! 「AIR Taipei」全名為「Artist-in-Residence Taipei」,即「台北藝術進駐計畫」,是為台北市政府文化政策的一環。 2004年,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接管台北國際藝術村,並依據相關作業要點推動藝術家交流。 2010年,藝術村營運部正式推動「台北藝術進駐計畫」,企圖透過藝術進駐活絡城市空間,創造嶄新的城市氣息。 本展覽聚焦於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的歷史脈絡,並透過三個展間的空間分隔,將敘事軸線拆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區段,依序鋪展其發展軌跡,帶著各位認識藝術與城市的關係。如13號,代表「過去」,以政策發展為主調呈現,輔以藝術進駐的機制說明。 11號展間標誌了台北藝術進駐的「現在」,將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工作室的樣貌,揭開歷年來台北藝術進駐的現場。 9號展間則關乎「未來」,以多項互動性裝置邀請觀眾共同想像台北藝術進駐的未來可能。 不同展間依著各自所代表的歷史區間進行敘事,同時延續展名的趣味性,企圖與觀眾對話。引領觀眾從文化政策的角度觀看城市的變動,重新詮釋生活與藝術的關係。 歡迎搭乘AIR Taipei,請系妥安全帶,台北藝術進駐的旅程即將開始!
《當自由盛開成舞》展覽 | 忠泰美術館
2024年8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2024 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邀請創作團隊曾令理及偶然設計共同合作]「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 忠泰美術館 2024 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邀請創作團隊曾令理及偶然設計共同合作。在企業大廳挑高明亮、充滿線條與理性的制式空間中,重新思考「空間與自由」、「公私領域劃分」、「管理控制與開放探索」的界線,透過翻轉既定的空間設計與功能區劃,投注柔軟與感性的詮釋語彙,嘗試改變阻隔的邊界,挑戰空間內自由伸展、舞動的極限姿態。 作品將大廳內管制公私領域的「欄桿」,多重複製、向外擴展、翻轉上旋,以掙脫束縛之姿突破空間框架與功能侷限。將二維平面金屬線條轉化為三維空間動態雕塑,為阻隔和劃分空間的欄桿賦予躍動的生命力,挑戰既定空間的風格調性,反思建築空間中限制與自由之間的關係。
MoCA Video《檔案重製》林俊耀個展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年3月15日–2026年5月4日 (UTC+8)
台北
政治會深刻影響每一個人,無論他們是否積極參與。隨著近十年全球的動蕩歲月後,我們愈加意識到藝術、社群媒體與大眾如何在事件中凝聚,共同參與一場又一場的社會運動。 「檔案重置」探討藝術在時間流逝與權力壓制之下,如何承擔見證的角色,於裂縫中尋找可能性,維護多元的政治身分與集體記憶。在一系列錄像作品中,藝術家與參與者以他們的多重身分,在不同時間點詮釋抗爭落幕後的社會語境。本次展出的作品歷時四年創作,迴應日常政治生活中的掙扎,並透過影像思考——當社會運動結束,檔案複製與重製是否能延續那些事件結束後未被言說的政治氛圍與被禁止的社會參與。 本展覽透過影像再現與重構,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觀眾回溯抗爭現場,並共同探索紀實攝影、歷史敘事與日常政治生活之間的複雜關係。
立即購買
《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 | 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5年1月28日–4月27日 (UTC+8)
台北
展覽集結了故宮的器物、繪畫、善本古籍與清宮檔案中關於賀歲及年度節令的藏品,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景象和立冬、元旦及萬壽三大節的歲時活動為主軸,通過新角度的詮釋,展現時令轉換下的生活,表現節令行事和節儀展演的多元化意涵。
立即購買
《日子在說話》張文菀個展 | 當代一畫廊
2025年3月28日–5月10日 (UTC+8)
台北
當物品開口說話,你會聽見什麼? 在本次展覽中,藝術家張文菀透過對物件的詮釋,讓觀者意識到自身對世界的理解是如何被習慣塑造的。張文菀的作品擅長透過幽默與反思,鬆動既定的符號系統,讓尋常事物獲得新的生命。她的創作不只是對日常的描繪,更是對觀看習慣的挑戰——當鉛筆自稱為魔杖,當衣架懸掛的不只是衣物,而是意義本身,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開始訴說我們未曾察覺的故事。 我們如何賦予物品意義?物品如何反映我們的思維與情感?在這場展覽中,每一個細節都是一則等待被解讀的寓言,邀請你以新的方式觀看、思考,並重新認識那些「看似」熟悉的日常。
2025 寶藏岩光節《趖 sô》 | 寶藏岩國際藝術村
2025年3月22日–5月25日 (UTC+8)
台北
今年寶藏岩光節以「趖sô」為主題,呼應蛇年的同時,更藉由「趖」在台語中「緩慢、閒盪」的意涵,期待在這個總是催促我們向前的時代,創造一處讓人放慢腳步、重新發現行走意義的地方——在漫遊中,與自己、與他人、與這片土地展開深刻的對話。
《精神時光屋》遊智涵創作個展 | 台北
2025年4月15日–6月1日 (UTC+8)
台北
精神時光屋|遊智涵創作個展資訊 展覽「精神時光屋」以早期電子遊戲為靈感,帶領觀眾從2020年代的高解析度現況,回顧1990年代數位影像的像素化歷程。走入展場彷彿進入時光隧道,重現早期數位影像的視覺與身體經驗,喚起人們對數位影像的感受與記憶。透過回憶操作電子遊戲機的經驗,重新探討當代繪畫與數位介面影像之間的關係,並從數位鄉愁的感性經驗出發,讓觀眾重新體驗過去與數位影像的互動,並反思數位與物質之間的關係。 展覽分為兩個系列。 《Snake系列》作品對比了平滑的數位視覺與卡頓的繪畫觸覺,突顯數位影像與傳統繪畫在視覺表現上的差異。而《Punch out!!系列》則探討身體直接面對「生理肉」與間接操作介面中「數位肉」之間的對比,反映數位介面如何改變人們對身體與空間的感知。展覽中,數位影像不再是純粹的虛擬存在,而是具有物質性與身體性的實體。
第14屆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 臺北市立美術館
Nov 1, 2025–Mar 29, 2026 (UTC+8)
台北
2025年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從台灣層層交疊的歷史切入,以展覽、表演、現場製作、論壇等各種公眾項目為基礎,試圖捕捉個人記憶和集體意識中難以言喻的連結,以感性的思維重新建構人與世界的關係。
本屆台北雙年展將由來自黎巴嫩的策展人山姆·巴塔維爾 (Sam Bardaouil) 和來自德國的策展人提爾·法爾拉特 (Till Fellrath) 雙人組擔任策展人。兩位策展人自2022年起擔任柏林漢堡火車站當代藝術博物館 (Hamburger Bahnhof-Museum für Gegenwart) 的聯合館長。具備藝術史、劇場、經濟和政治等多重專業知識和文化背景的二人,擅長以不同視角思考展覽與城市的緊密關係,探索地方歷史與國際對話的潛力。2022年,他們共同策劃了第16屆里昂雙年展“脆弱的宣言” (Manifesto of Fragility) ,並於同年策劃了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巴塔維爾和法爾拉特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的策展方法將延續目前在進行中的計劃,以藝術家為主軸,讓那些奮力拓展我們對此複雜世界之理解的聲音能被聽見。”
立即購買
路易絲.布爾喬亞個展《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 | 台北
2025年3月15日–6月30日 (UTC+8)
台北
「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展覽,是台灣首次呈現布爾喬亞的大型展覽,展出超過60件其代表性作品,涵蓋了廣為人知的「蜘蛛」雕塑、珍貴的早期繪畫以及極具象徵意涵的「牢籠」系列等。此次展覽分為三個主題與兩個附章,三大主題分別聚焦於「對母性的關注」、「與父親關係的反思」以及「內心的修復」,深入探討藝術家的人生經歷與創作歷程;兩個附章則展示了藝術家難得一見的早期繪畫作品及其1960年代的代表性雕塑。
路易絲.布爾喬亞個展《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 | 台北
2025年3月15日–6月30日 (UTC+8)
台北
「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展覽,是台灣首次呈現布爾喬亞的大型展覽,展出超過60件其代表性作品,涵蓋了廣為人知的「蜘蛛」雕塑、珍貴的早期繪畫以及極具象徵意涵的「牢籠」系列等。此次展覽分為三個主題與兩個附章,三大主題分別聚焦於「對母性的關注」、「與父親關係的反思」以及「內心的修復」,深入探討藝術家的人生經歷與創作歷程;兩個附章則展示了藝術家難得一見的早期繪畫作品及其1960年代的代表性雕塑。
《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 | 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5年3月22日–6月8日 (UTC+8)
台北
古代來自天子的禮物,常被臣民視為一種賞賜。這份賞賜禮物不僅代表著皇帝的慷慨,更是皇帝經營君臣關係、彰顯皇權的一種手段,有著複雜的內涵。
本次展覽通過清代官員上奏的奏摺、文書、檔冊等史料,探究皇帝賞賜給臣子的禮物的性質與種類,以及禮物背後的寓意。
立即購買
國寶聚焦2025展二期 | 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5年4月19日–6月22日 (UTC+8)
台北
本院典藏的文物,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國寶雖然也經常安排於各種展覽中展出,但為了讓來訪者不論何時到院都有機會深入欣賞國寶,故專闢一室推出「國寶聚焦」系列展覽,每季選展一件書畫國寶於此專屬的展間展出。
立即購買
《悅耳:傾聽畫裡的聲音》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5年4月19日–6月22日 (UTC+8)
台北
北宋蘇軾(1037-1101)等人關注繪畫與詩詞藝術的融合,視畫為「無聲詩」,詩為「無形畫」或「有聲畫」,在此背景下如何表現「有聲」畫,對畫家既具挑戰性,同時也成為繪畫發展過程中別開生面的創作方式。本次展覽將集中展出古代傳世畫作中呈現「聽松」「聽泉」「聽雨」「聽琴」等表現自然界或人文世界之中聲音的作品。
立即購買
《悅耳:傾聽畫裡的聲音》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5年4月19日–6月22日 (UTC+8)
台北
北宋蘇軾(1037-1101)等人關注繪畫與詩詞藝術的融合,視畫為「無聲詩」,詩為「無形畫」或「有聲畫」,在此背景下如何表現「有聲」畫,對畫家既具挑戰性,同時也成為繪畫發展過程中別開生面的創作方式。本次展覽將集中展出古代傳世畫作中呈現「聽松」「聽泉」「聽雨」「聽琴」等表現自然界或人文世界之中聲音的作品。
立即購買
台灣國際建築‧建材‧廚具空間設計展 |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
2025年4月25日–4月28日 (UTC+8)
台北
80% 以上專業室內設計師與建築師觀展 85% 觀展者有強烈採購需求 100% 全方位掌握建築新趨勢,發展永續新未來。
《觀察之樹傢俱—傢俱,家庭的一份子》展覽 | 新芳春茶行(古蹟製茶廠)
2025年4月9日–5月11日 (UTC+8)
台北
就算只是靜靜的待在身旁,也能帶來無比的安心感,和一份溫暖的愛;家人是如此,傢俱也是如此。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傢俱,不只具備傢俱的使用機能,即便只是安靜地待在家中,也是整個家的一部分,有著家人才有的熟悉與親切感。傢俱的本質讓整個家族融為一體,承載著家庭成員們的溫馨回憶、歡笑、與淚水,讓生活更加充實、豐富。 本次品牌設計展將展出觀察之樹全系列品牌傢俱,更將首次曝光 2025 年的新成員「Kino Oval」,這是團隊第一次端出桌子的設計,目的是要拉近使用者之間的距離,同時又能擁有舒適的空間使用著它。歡迎與我們的新成員碰個麵認識一下,未來也能成為您家庭的一份子。 成為家人的傢俱,成就傢俱的家人。
《AIR Taipei 搭。不搭嗎?》台北藝術進駐計畫展覽 | 寶藏岩國際藝術村
2024年8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特展「AIR Taipei」聚焦於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的歷史脈絡,並透過三個展間的空間分隔,將敘事軸線拆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區段,依序鋪展其發展軌跡,帶著各位認識藝術與城市的關係。。你以為「AIR Taipei」是航空公司嗎?其實不然! 「AIR Taipei」全名為「Artist-in-Residence Taipei」,即「台北藝術進駐計畫」,是為台北市政府文化政策的一環。 2004年,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接管台北國際藝術村,並依據相關作業要點推動藝術家交流。 2010年,藝術村營運部正式推動「台北藝術進駐計畫」,企圖透過藝術進駐活絡城市空間,創造嶄新的城市氣息。 本展覽聚焦於台北藝術進駐計畫的歷史脈絡,並透過三個展間的空間分隔,將敘事軸線拆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區段,依序鋪展其發展軌跡,帶著各位認識藝術與城市的關係。如13號,代表「過去」,以政策發展為主調呈現,輔以藝術進駐的機制說明。 11號展間標誌了台北藝術進駐的「現在」,將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工作室的樣貌,揭開歷年來台北藝術進駐的現場。 9號展間則關乎「未來」,以多項互動性裝置邀請觀眾共同想像台北藝術進駐的未來可能。 不同展間依著各自所代表的歷史區間進行敘事,同時延續展名的趣味性,企圖與觀眾對話。引領觀眾從文化政策的角度觀看城市的變動,重新詮釋生活與藝術的關係。 歡迎搭乘AIR Taipei,請系妥安全帶,台北藝術進駐的旅程即將開始!
《當自由盛開成舞》展覽 | 忠泰美術館
2024年8月31日–2025年8月31日 (UTC+8)
台北
[「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2024 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邀請創作團隊曾令理及偶然設計共同合作]「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 忠泰美術館 2024 奧夫塞計畫《當自由盛開成舞》,邀請創作團隊曾令理及偶然設計共同合作。在企業大廳挑高明亮、充滿線條與理性的制式空間中,重新思考「空間與自由」、「公私領域劃分」、「管理控制與開放探索」的界線,透過翻轉既定的空間設計與功能區劃,投注柔軟與感性的詮釋語彙,嘗試改變阻隔的邊界,挑戰空間內自由伸展、舞動的極限姿態。 作品將大廳內管制公私領域的「欄桿」,多重複製、向外擴展、翻轉上旋,以掙脫束縛之姿突破空間框架與功能侷限。將二維平面金屬線條轉化為三維空間動態雕塑,為阻隔和劃分空間的欄桿賦予躍動的生命力,挑戰既定空間的風格調性,反思建築空間中限制與自由之間的關係。
無語言展 |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25年1月17日–5月4日 (UTC+8)
台北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文字語言作為傳遞訊息的根基,來自於它提供了一種共同標準,使我們的溝通具有相對性,進而達到各種目的。因為相容性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文字語言常成為我們描述、詮釋一切的優位。但在當代藝術的領域裡,這個優位卻成為了另一種追求創造性的指標。 身體感覺到了,語言卻還追不到的東西是什麼? 「No Language」並非是一場藝術創作對抗語言系統分類的陳述過程,而是針對藝術家如何在物質中追求精神性、在詮釋中追求啟發性,以及在現實中追求超越性的身影進行折射。 創造性在每個時代皆有其掙扎身影,如同我們眼前的困境之一,是來自於高度媒體化所帶來的「過多」,演算法迎合偏好,使我們意識到很多可能,但卻不見得體會更多事物。就像是穿著全新的攀巖裝站在練習場中,望著眼前七彩而高聳的岩點出神,我們討論著別人的攀爬路徑,看穿每個挑戰者的身體素質,在運動中想像著冒險,空調里正瀰漫著汗味,但身上新買的機能衣卻吊牌未剪。因為「過多」,我們總意識到自己太慢,對身體力行感到猶豫,嚮往著汗水,卻期待能在趕場中將熱情微波。因此,我們追劇不追問,最終進入了一種自我想像的沖刷,成為反被AI訓練的模型。 在瀏覽中將無意識航行,切換成有意識的漫遊。 也許我們可以將「過多」視為一種在瀏覽中創造凝視的新機會。如同AI語言模型的建立,是以大數據歸納出事物的關聯性來接近世界的,即便它使用「已知」來進行預測,與藝術在未知中探索「不可知」不盡相同,但只要能在邊界意識中創造出事物的新秩序,「過多」依然具有創造性。在這個語境裡,藝術可能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追求「語言模型」無法創造的「感覺模型」了,因為AI追求的是效能,目的性明確,而藝術追求的是一種存在的價值,一種即便不斷定義,也永遠抽象的感覺。 這個展覽是當櫃檯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在超越議題批判以及智識門檻的過程中,試圖創造共鳴的成就,也是相對於永無止境田調的填充內容更為謙遜的洞見。他們在語言系統裡成為他者,在與現實切近與疏遠的過程中編織著遠方,遠方永遠是抽象的,抽象的極致會迎來純粹,而純粹則會為普遍性帶來契機。
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