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位於清源山下,泉州少林遺址南側,場館坐北朝南,佔地非常之廣大,尤其是院牆之長,匪夷所思,進出一定要在東門附近的大門進出,一旦錯過那個門,就要往南一直走到大路口再往西拐好久才有新的出口,不然就要往回折返幾百米,一天看過兩個展后這幾百米可真要命。。。。都說非遺館適合帶孩子参觀,因為都是些民俗展品花花綠綠的孩子能看懂,也喜歡看。我不這麼認為,我反而認為這恰恰是孩子不太喜歡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美術館有所相同又有所不同,相同的是最終呈現出來的感官效果,不同的則是為了達成這最終的呈現而走過的過程,也就是材質的不同才是最令人稱奇的地方。要了解這一點,就要閱讀大量的展板文字,才能體會个中精妙,顯然孩子們是沒有這個過程的,最後的最後,也就只有圍坐成一圈,看藝術家表演提線木偶的興趣了。每次看各個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雖然現場總是熱熱鬧鬧,但內心還是有那麼一絲沉重的,因為這裏展出的一些品類真的要成為遺產了,看一眼少一眼那種,沒有傳承沒有生機即將枯萎,雖說就跟瀕危保護動物的滅絕似的,其實和我們的關係不太大,但總歸是難受的,尤其是展館里那些以人名命名的品類。展覽雖然分為了《物華之美·民間瑰寶》、《泉腔之韻·晉唐遺響》、《民俗之風·濃情聞南》和《天工之巧·匠心營造》四部分,但其實就只有有形的和無形的兩類,有形的就是各種材料的美術品、手工藝品,無形的就是各種聲音和規則,比如戲曲、語言就是聲音,民俗、運動就是規則。相比較來說,還是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更能吸引眼球一些。尤其是剛一進門的石雕部分,一開始的作品還是可以預見得到的,用石頭雕刻個什麼東西,圓雕、浮雕、透雕等等技法也都能在理解範圍內,可是後面越看越離譜,越看越興奮,怎麼開始雕刻畫了?雕影雕的黑白畫不過癮,還能雕刻彩色畫?接下來的木雕、紙織畫、刻紙、紙紮、花燈、布雕畫、通草也都挺精彩的,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用你想不到的材料和方式製作出常見的畫面,繼而為常見的畫面增添某種藝術特性,比如石雕布雕畫畫像的立體感,紙織畫的朦朧感等等。場館有四五層的展覽空間,雖然每一層的空間並不很大,但慢慢的逛下來體力消耗還是不小的,可惜的是休息的區域太少,只在電梯間附近有幾把長椅,最後湊在3樓看提線木偶表演的時候都沒有力氣站着了,除了最內圈的可以坐着,後面的都只能高舉着手機邊錄像邊看——不打開錄像功能也看不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