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源與遷移:天智天皇八年(669年),藤原鐮足之嫡室鏡女王於山城山階村陶原建立山階寺。天武天皇元年(672年)移至大和高市郡廄參,改稱廄參寺。和銅三年(710年),遷都平城京之際,藤原不比等將寺址移至現地,易名為興福寺。• 發展與興衰:隨着藤原氏的隆盛而興隆,成為南都七大寺之一。平安時代兼管春日社,威勢更盛。鎌倉、室町時代以後,因兵亂頻仍、莊園被收回,寺勢逐漸衰落。明治維新之際,隸屬於真言宗,明宗十五年(1882年)獨立,再次成為法相宗大本山。• 中金堂:為藤原不比等建造,是興福寺伽藍的中心建築,建立之初規模在奈良時代寺院中排名第一,后多次被燒毀,2018年10月重建完成,具有天平風格特徵。• 五重塔:初為730年光明皇后所建,現塔重建於1426年,塔高50.1公尺,是日本第二高塔,為日本重要的保護文物。• 三重塔:1143年崇德皇后所建,現塔建於鎌倉時代初期,一樓內部牆板上分別描繪了1000尊的藥師如來像、釋迦如來像、阿彌陀如來像、彌勒如來像。• 北圓堂:為追悼藤原不比等而建,和法隆寺夢殿相似的八角形建築,初建於721年,現在的建築建於1210年。• 文物收藏:寺寶豐富,現存國寶、重要文化財級的貴重文物多達百餘件。國寶館內藏有著名的阿修羅像、丈六釋迦頭像、佛像群、繪畫、工藝品、歷史資料等。• 宗教地位:興福寺是南都六宗之一的法相宗的大本山,也是南都七大寺之一,是法相、俱舍教學的中心道場,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