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津風雨橋位於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是一座集貿易、旅遊觀光、休閑於一體的侗族風雨橋。下面為你詳細介紹:歷史淵源龍津風雨橋始建於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由名僧寬雲帶頭捐建,因橋墩與流水形如龍口噴津,故名“龍津風雨橋”。該橋歷史上幾經損毀,多次修復,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賈遊客往來雲集最繁華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1999年初,龍津橋再次動工重修,同年11月7日竣工。建築特色橋全長246.7米,寬12.3米,人行道寬5.8米,為榫卯中空式木結構廊橋,廊橋最高處17.99米,其間建7座精美橋亭,中部主樓亭為八角攢頂式五層橋亭。長廊兩側共設廂房式店面94間。建築風格具有濃厚的侗族特色,橋的長廊式建築可以為行人避風躲雨,橋亭則是供人們休息的地方。整個風雨橋為全木質架構,無一釘一鉚,體現出當代侗民族園林建築風格。文化價值龍津風雨橋是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2月被載入上海世界吉尼斯紀錄,為世界第一大風雨橋。它是歷史古迹和建築藝術的完美融合,成為華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