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147年~180年)。隋開皇三年(583年)易名“成實道場”,唐武德元年(618年)高祖李淵敕名“法門寺”,沿用至今。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
自唐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首次迎奉佛指舍利至唐鹹通十五年(874年)唐僖宗送還佛指舍利,唐代先後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法門寺佛指舍利。
法門寺因供養佛指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從1800年前“聖冢”到隋唐修建木塔,至明隆慶三年(1569年)木塔倒塌,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建成八稜八角十三級磚塔。1981年陰雨連綿,寶塔半壁坍塌,1987年重修法門寺真身寶塔,四枚佛指舍利與2499件大唐國寶重現世間,1988年依明塔原樣真身寶塔復建落成,法門寺對外開放。
合十舍利塔,塔高148米,造型為雙手合十。2009年5月,合十舍利塔、1230公尺佛光大道、2個10萬人朝聖廣場全部建成開放。合十舍利塔分地面及地宮部分,地面部分內設佛教三身佛,各方菩薩,四大天王等佛教文化景觀造型。而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就存放於舍利塔地宮中廳。
法門寺博物館,以法門寺遺址作為依託,以唐代佛塔地宮考古發現文物為基礎,以大唐宮廷珍寶和佛教藝術為館藏特色的博物館。目前,館藏文物9439件,其中一級文物138件,展廳分為歷史文化廳、珍寶閣和金銀器大觀三部分,展出文物包括舍利寶函、金銀器、佛教法器、祕色瓷、琉璃器、絲織品等稀世珍寶。